东源高质量建设河源滨江新城区——
同城一体发展 焕新城市格局
■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正加快推进各项目建设。近年来,东源县城往北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不断促进产城融合和产业要素集聚,打造产业新城。
■河源中心城区“1+6”空间规划体系示意图。东源县城已纳入市中心城区统筹规划。
河源滨江新城区与市区实现无缝对接、同城化一体化发展,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河源滨江新城区已初具规模。
东源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对东源的发展定位,按照县城纳入市中心城区统筹规划,全力建设“一园一廊四城”新格局的河源滨江新城区。
随着一批商贸、产业、居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的规划和落地建设,东源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助推河源滨江新城区打造成为河源都市经济发展的延展区、破局点和增长极。
产业和城建“两翼齐飞”,如今的河源滨江新城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蓬勃的发展活力,加之一定的置业价格优势,正吸引众多市民在此安居乐业,区域人气和财气渐旺,前景可期。
【同城一体】
县城“南融北扩东进”
焕新城市发展版图
一个区域的发展,与区位、规划和定位等紧密相关。
近年来,随着都市经济带动战略的落地实施,河源中心城区的版图也迎来“扩容”——这其中,就包括把东源县城纳入市中心城区“1+6”空间规划体系,与市区进行无缝对接、同城化一体化发展。
东源县城纳入河源中心城区统筹规划,与中心城区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既是做强做大中心城区的需要,也是东源县城的独特区位与发展形势使然:
一方面,东源县城自身在不断快速发展,随着市中心城区特别是东城片区的快速发展和日益饱和,仅“一路之隔”的东源县城无疑“近水楼台先得月”,能够更好地接受中心城区发展的外溢和辐射带动;另一方面,将东源县城纳入市中心城区统筹规划,借助东源县城的用地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增大城市体量、拉大城市框架,通过市县一体化发展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
从东源自身发展规划来看,自2020年以来,东源县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根据县域内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提出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副三重四组团”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纵览东源全域,“东有青山、西为碧水、北乃良田、南系新城”。而“系新城”的南部,即是“四组团”之一的都市经济组团。
对此,东源县紧紧围绕河源市委、市政府对东源的发展定位,按照县城纳入市中心城区统筹规划,全力建设“一园一廊四城”新格局的河源滨江新城区。
这其中,随着东源县城“南融、北扩、东进”战略的实施和全力推进,也进一步焕新了河源滨江新城区的城市版图,新城规划面积扩大到188平方公里:
——往南主动对接市“1+6”规划体系、“三江六岸”生态城市功能廊道规划,加快推进与市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
——往北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不断促进产城融合和产业要素集聚,打造产业新城;
——往东沿着东江拥江、跨江发展,抢抓国道205线东移建设新机遇,推进古云东江特大桥项目建设,盘活沿线土地资源,形成东江东西两岸“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
同时,东源县还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工作为契机,推动重点镇和中心镇适度扩容,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打造城市新商圈、优质产业平台和县域主导产业,加快建设河源滨江新城区。
【城市配套】
公共服务日臻完善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城市发展,配套先行。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是否完善,事关市民日常生活的便利度和舒适度,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一个区域的发展形象和活力后劲。
如今,在河源滨江新城区,万达、华丰等商贸功能项目和东江公园等沿江公共服务设施正快速建设,不断增加优质公共资源供给,做大现代城市版图;城市规划建设统筹推进,“三旧”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日臻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与市区实现无缝对接、同城化一体化发展,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江新城区已初具规模。
以交通路网为例,粤赣高速设东源出口,一步即达城市中心;县城东源大道、新河大道、仙塘大道、东江西路等已建成的城市主干道纵横交错,与市区路网无缝对接;此外,随着河源滨江新城区“十纵九横”交通路网的构建以及国道205线东移等项目的推进,将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优化提升片区通行条件和环境,大大增强城市便捷通达性。
不仅如此,随着学府大桥即将启动建设,东城片区、江东新区、河源滨江新城区将紧紧衔接,促进河源“三江六岸”生态城市功能廊道的实施推进和快速发展。今年底,赣深高铁将开通,东源将融入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经济圈与生活圈;东源还提出,将谋划推动东江健康城至高铁河源东站快速路。
在教育配套方面,河源滨江新城区亦在加快完善,更好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近年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落户东源并已顺利开学,不仅结束了河源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也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人才支撑。
就在近期,东源县政府分别与华南师范大学、新河实验学校(原河源中学实验学校)及相关企业签约,引进落户华师附属东源小学、东源县第五小学,以“政校企”三方合作办学的模式打造示范性公办学校,进一步加大优质公办学位供给。
今年8月15日召开的东源县委七届十四次全会,明确提出,“力争3年投入22.4亿元推进教育补短板项目,新增1万个中小学学位”。
日前,东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东源县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增加优质学位,完善寄宿制学校规范化管理,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改扩建县二幼、新建仙塘镇幼儿园,推动7所小区配建幼儿园完成建设并按规定转为公办园。
再如公共卫生配套,东源也在加快补齐短板。全会提出:力争3年内投入35亿元,推进县医共体健康产业园、县医共体总院、县中医院中医专科楼、县妇幼保健院新院(二期)、县第四人民医院和新港南湖医院等建设,推动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四个乡镇卫生院升级改造。
【产城融合】
产业带动就业
人居促进城建
随着一批商贸、产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的规划和落地建设,东源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助推河源滨江新城区打造成为河源都市经济发展的延展区、破局点和增长极。
今年上半年,东源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62亿元,同比(下同)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74.39亿元,增长50.5%;规上工业增加值23.50亿元,增长43.7%;规上工业总产值96.82亿元,增长35.5%;农业总产值19.03亿元,增长28.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亿元,增长25.1%;税收收入12.63亿元,增长25.4%;社消零总额21.46亿元,增长17.8%;建筑业总产值10.04亿元,增长37.5%;商品房销售面积64.51万平方米,增长107.1%;旅游总收入4.65亿元,增长40.3%。
在产城融合方面,随着东源县城“南融、北扩、东进”战略的实施和全力推进,东源不断促进产城融合和产业要素集聚,打造产业新城。
当前,东源正加快推进县工业园区100平方公里产业平台扩容提质,持续完善产城融合配套设施,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正在强力推动各项目和5G智慧园区建设,全力打造优质产业平台。
有产业,才有人口。产业和人口都是城市发展的长远支撑。对城市而言,居住小区的建设也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宜居环境的必然要求。
东源提出,“产业带动就业、人居促进城建”,人口的有序聚集和安居乐业就是东源发展都市经济不变的初心 ,更是东源建设河源市区“新城区”的历史使命。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东源新建商住小区58个,销售商品房36080套。今年1—7月,东源全县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91%,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01.4%。
当前,河源滨江新城区不仅有万达、龙光、汇景、美的置业等一批品牌实力房企先后布局,也有本土实力民企如霸王花集团等持续深耕。
随着产业和城建“两翼齐飞”,如今的河源滨江新城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蓬勃的发展活力,加之一定的置业价格优势,正吸引众多市民在此安居乐业,区域人气和财气渐旺,前景可期。
■文:本报记者 黄世军
■图:本报记者 黄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