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中走向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河源县委员会走过的光辉历程
■东源县叶潭镇麦畲村和合屋是河源县委成立的地方 杨坚 摄
东源县境内有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万绿湖,她宛如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北回归线之北缘。广东省面积第二大的东源县,是原河源县的主体部分,与她的光辉历程一样,在南国九连山南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
河源县历史悠久,建制逾1500年,是客家人开发岭南最早形成的聚居地之一。千百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河源人民,缔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和绚丽多彩的客家文化,尤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中国农民运动先驱、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之一、中国共产党审计委员会第一任主任阮啸仙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带领和团结人民群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掀起了一次次的革命浪潮,走过了极其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5年冬,河源县第一个农民组织 ——曲龙农民协会在康禾杨氏祠堂宣告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7年冬,中共河源县第一个基层党组织——曲龙党支部在康禾曲龙村杨氏祠堂成立,由赖民任书记,直属中共紫金县委领导。
土地革命失败后,东江革命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绝大多数中共党员在革命斗争中牺牲,而幸存的少数党员趋于分散隐蔽,实际上已经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中国共产党在河源的组织已不复存在。
发生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面抗日的序幕。此时,中共广东地方组织先后派遣共产党员进入河源地区,多方联系土地革命战争失败后分散隐蔽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传递革命能量,传播革命火种,积极恢复、重建中国共产党在河源地区的组织。
1938年12月中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等抗日救亡团体,深入河源城乡,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日,还举办各类夜校和各种学习班,唤醒民众,同时传播马列主义。抗先支部派遣黄若潮前往黄村地区,为失去党组织联系的刘瑞廷重新办理入党手续,发展进步青年刘成章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次年1月,重新建立起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时期河源县第一个中共党小组。
1939年4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第五分团抵达河源,进一步宣传抗日救亡和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同年8月,以李光中为书记的中共河源县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河源县工委)在县城成立,,标志着土地革命战争失败党组织遭受破坏后,中国共产党河源党组织的重新建立。作为县级党的领导机关,中共河源县工委积极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对河源各级党组织的全面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共河源县工委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团结人民群众、开辟统一战线,为坚持抗战,推动河源抗日救亡运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青年抗日先锋队、青年抗日会、妇女抗日会、民众抗日自卫团、自卫队等以青年为主的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在河源大地上成立。广大爱国青年纷纷团结在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踊跃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开创了轰轰烈烈的全民抗战的新局面。
1940年1月,李光中奉调前往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参加学习,陈柏昌接任中共河源县工委书记。是年,河源县行政区域进行了调整,增设以灯塔为中心的第四区,下辖包括灯塔在内的南湖、双江、西溪、涧头、顺天、船塘、三河、上莞、漳溪和骆湖12个乡。中共河源县工委以县域行政区域调整为契机,想方设法控制河源县第四区,使中共党组织的活动得到保障。同时,根据中共东江特委的指示,中共河源县工委对党组织内部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审查,纯洁了党员队伍,加强了党组织战斗堡垒的建设。根据中共东江特委指示,同年6月撤消中共河源县工委,在叶潭麦畲正式成立以黄慈宽为书记的中共河源县委员会(简称中共河源县委)。9月,黄慈宽调离河源,由蔡子培接任书记的中共河源县委归中共龙川中心县委领导,下辖蓝溪区委、能溪区委、柳城区委、船塘区委和崇伊中学支部,共有党员300多人。
1941年2月,中共后东特委成立,下辖中共河源县委、中共龙川县委、中共和平县委、中共连平县委、中共五华县委与中共新丰县委。同年8月,中共后东特委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缩小各级领导机关至短小精悍的程度”的指示,将中共河源县委划分为中共河源县委(黄中强任书记,辖河东地区党组织)和中共河西县委(由李福民即李妙君任书记,辖河西地区党组织)。中共河源县委迁驻黄村文秀塘,中共河西县委入驻三河流洞。河源(河东地区)、河西分设县委后,为提高干部思想政治觉悟、增强革命斗志,分别举办了多期区委、支部干部(书记)训练班。9月,河源县委实行特派员制,黄韬、江尚尧分别为河源县委正、副特派员。
1942年夏,由于中共南方工委和粤北省委遭受国民党特务组织的破坏,根据中共中央和南方局的指示,省委通知各地方党组织停止组织生活,除少数党员保持单线联系,其他党员一律进行隐蔽,保存和积蓄革命力量。1943年3月,此时才接到省委通知的河源县党组织,及时按照“十六字”方针(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实行“三化”(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开展“三勤”(勤学、勤业、勤交友)活动,停止一切组织活动,利用各种形式分散隐蔽,保存实力。同年5月20日(即农历四月十七),蓝溪乡(现黄村镇)警察所巡官张家超公然下令杀害包括20名共产党员在内的“能溪乡抗日民众饥饿团”成员100多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广东“四·一七”惨案。时任中共河源县委委员、患病的关绮清闻讯怒不可遏,毅然直奔蓝溪乡公所,痛斥张家超不抗日私吞国家粮信,也被张家超残忍杀害。
1945年2月16日,中共后东特委在河源黄村文秀塘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仍以特派员制恢复党组织活动,由江尚尧任中共河源县委特派员,迅速恢复党组织活动,并建立了新的基层组织。同年9月,遵照中共后东特委特派员梁威林指示,恢复由特派员江尚尧为书记的中共河源县委,县委机关设在黄村板仓小学。10月30日,由于江尚尧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中共河源县委受到重创。之后,在中共紫(金)五(华)龙(川)河(源)边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中共河源县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河源县临工委”)。
1946年五六月间,因书记欧阳源奉命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周立群出任中共河源县委特派员。次年2月,中共后东特委和中共九连临工委同时撤消,成立中共九连地方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九连工委)主持工作。3月,由钟俊贤任书记的中共河东分工委成立,下辖龙川县临工委、紫河区工委、黄村区工委、叶潭区工委、康禾区工委。
1948年6月,中共九连工委在河西船塘流石白竹坑召开第三次扩大会议,改组中共九连工委为中共九连地方委员会(简称中共九连地委),下辖和东区工委、连和区工委、河西区工委、河东区工委。
1949年7月,河源县除县城外的广大农村全面解放,解放区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共九连地委决定撤消中共河东工委、河西工委,正式成立由吴震乾任书记的中共河源县委员会(简称中共河源县委),下辖河西区委、蓝口区委、灯塔区委、回龙区委。此时,除编入粤赣湘边纵队和东江第二支队的党员外,河源县党员发展到660人。9月23日,中共河源县委、河源县人民政府奉命由蓝口迁至河源城后,成立了以张华基为主任、吴震乾为副主任的河源县军事管制委员会,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10月1日,中共河源县委再度做出调整,由吴震乾出任书记,下辖县城、船塘、蓝口、灯塔、久社、回龙等6个区委39个支部755名党员(部队除外)。
抗日战争时期重新发展起来的河源县地方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浴血奋战,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恢复武装斗争、重建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基础和力量,最终迎来了人民的彻底翻身和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河源县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携手走向和平、民主、自由、幸福的新时代。1988年,国务院批准撤消河源县设立河源市,下辖连平、和平、龙川、紫金、郊区(原河源县主体部分)和源城区。199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河源市郊区设置东源县。
注:主要参考了《中国共产党河源县地方史》《河源市源城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等相关文章。
■河源日报社 东源县委宣传部 联合出品
■策划:李成东 李远来 朱映真 欧志科 张小龙 ■撰写:吴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