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可以燎原 从《星火报》到《燎原报》
■黄村镇文秀塘星火报社与燎原报社旧址
从黄村镇政府出发,车子要在群山间蜿蜒半个多小时,才能顺利爬上山去,抵达文秀塘。文秀塘在七目嶂上,位于海拔很高的山腰上。
文秀塘里有黄中强同志的故居。这幢曾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过两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按原先的比例重新建起来的故居,曾是中共后东特委机关的驻地。
它也曾是后东特委机关报——星火报社旧址所在之地。
踏进星火报社旧址大门,右边是关于中共后东特委的简介。当年的陈设已遭敌人破坏,四周陈列的是旧址修缮竣工时政府部门送的贺匾和革命前辈及有识之士写下的笔墨,“星火点燃人心亮,燎原烧得通地红”“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艰苦岁月,英勇奋斗”……这些物件,虽然默默无言,但它们无声地表达了一种精神,仿佛穿越过时光的藩篱,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以及无数感人的故事便会呈现眼前。
在这座故居里,已找不到《星火报》任何的遗迹。只是在大门的一边,挂着一块《星火报》旧址牌子,见到这块牌子,才让人确信它最早诞生在这里。
时间要回到1945年。那一年,是抗日战争最后的一个年头。
为了鼓舞人民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也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后东特委决定创办特委机关报。钟俊贤和黄中强,那时是特委管组织和宣传的领导成员,他们商量后将报纸定名为《星火报》,报名出自毛泽东同志的那句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报名非常适合后东特委所面临的形势。自“粤北事件”发生后,后东地区党组织按上级要求已停止一切活动,党员都已分散和隐蔽。那时候,党组织的活动还没有恢复。
《星火报》正式创刊前,先印刷了一批名为“星火”的传单和标语。1945年1月,参加完中共后东特委在大鹏半岛西贡举办的整风学习班学习的黄中强,率先回到黄村,他随身带回了一批新闻稿和整风文件。“星火”的传单和标语的内容,就来自于这些新闻稿和文件精神。
《星火报》的正式出版发行是在1945年2月26日之后。这天,中共后东特委在文秀塘开会,决定恢复党组织生活,开展武装斗争,同时决定正式创办《星火报》,用《星火报》号召人民,团结人民,组织武装力量,打击敌人。
星火报社最早的成员仅有5人。黄中强负责编辑、写社论,邹建写通讯,黄平写新闻报道,李作新负责排版、刻写钢板,张林负责印刷、发行。从第一期出版发行始,断断续续出版了十多期,办报地点先后迁到白云嶂、五华县大田虎井村,除黄中强外,先后负责编辑工作的还有江尚尧、卓扬、周立群等人。1946年6月东江纵队北撤,《星火报》因此就停办了。
《星火报》每期印刷600份左右,发行范围,除河源县的河东、河西,还包括五华、梅县、兴宁、龙川、和平和紫金。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办报纸,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而最难的莫过于报纸的发行。由于当时斗争形势极为复杂,党组织的领导和部队的流动性很大,根本无法建立起固定的发行渠道。《星火报》的发行,一般是先分送到各个部队,再送到各个地下交通站。交通站发行的报纸最多,占2/3。其实,把报纸送到各地的发行点,一路上都充满了危险,甚至会牺牲生命,江尚尧就因此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945年4月,由于武装斗争频繁、干部缺乏,出版仅两期的《星火报》不得不暂停出版。直到5个月后,《星火报》才又接着出版。1945年9月,中共后东特委特地将江尚尧从和平调回黄村,担任中共河源县委特派员,并负责编辑《星火报》。江尚尧上任后,一直两头忙,日夜奔忙于黄村山区,一边忙着恢复河源地下党组织的活动,一边忙着《星火报》的编辑工作。
江尚尧本姓薛,名弼珊,别号尚彬,五华县转水三塘人。1938年,出生贫困家庭受资助在五华中学读书的薛弼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五华中学初中部党支部成立后,他任支部委员。1939年春,广东青年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展开。薛弼珊等一批五华中学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师生,在中共五华县委的领导下,在学校附近的“沛安楼”小店里,组织了读书会,印发毛泽东的《论新民主主义新阶段》等著作,大家互相传阅进步书刊和各种宣传抗日救国的传单,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为进一步扩大影响,他们还在校内出版了《火线》墙报,广泛发动师生们奋力救国。无数个夜晚,他在微弱的油灯下撰写和修改稿件,灯光下的影子是那么高大……1940 年春,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又一次反共高潮,薛弼珊被安排到五华横陂区一所小学教书。1941年春,他被党组织调到大田石灰坝育文学校当教师,发展并建立了大田的第一个党支部,他同样以高度的热忱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薛弼珊先后两次被调入河源工作。他第一次来河源时,是1941年的8月。那时候他就改名为江尚尧,来到河源黄村板仓小学,以教书为掩护,担任中共河源县委宣传部长职务。到河源后不久,江尚尧在板仓地下党员黄义中家里举办了一期党支部书记训练班。同年 12月,蒋介石顽固推行反共政策,党的组织隐蔽了起来,县委改为特派员制,实行单线联系,江尚尧任河源县副特派员。1942年 5月,县特派员黄韬调离河源,由江尚尧接任。
江尚尧思维活跃,多才多艺,能写会唱,善于运用和自编山歌民谣来揭露日寇侵华的罪行。平时,他像上足发条的闹钟,白天勤勤恳恳教书,晚上不断深入群众,经常废寝忘食,认真了解党员、贫苦农民及下属各区委负责人的相关情况,把上级党委和县委的指示贯彻到基层,他对当地的社会情况和党员、群众的思想情况了解得很细致,时常为下属党员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江尚尧生活艰苦朴素,每餐只是萝卜青菜、粗茶淡饭,他从微薄的收入中省下来的钱,也大多用来支持那些未公开职业、生活困难的地下党员,党内同志也很高兴和这么优秀的领导共事。
在黄村板仓,无论走到哪里,江尚尧都被当地的乡亲热情地称呼为“江先生”。这是因为江尚尧非常关心和爱护学生,善于联系群众,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他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在老百姓中有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影响力。江尚尧还积极贯彻周恩来关于“勤学、勤职、勤交友”的指示,鼓励党员以结拜义兄的方式与当地上层人士交朋友,清楚记录上层人物的各种政治表现,以便将来采取不同的政策策略,为做好统战工作打下基础。
这次被特委调到黄村,是江尚尧第二次踏上这片热土。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再次来河源工作还不到两个月,江尚尧就把自己的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那是一个令《星火报》所有战友都悲痛万分的日子,他们的领导人带着一包油印的《星火报》,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时年27岁。
1945年10月30日上午,江尚尧在文秀塘召开了县委会议之后,到板仓将一捆《星火报》挟在腋下,化装成商人,前住叶潭儒步开展恢复党组织工作。路经嵩头圩“万裕”店门口时,被反动分子黄竹卿看见了,觉得是生疏人,黄竹卿便训斥伪乡长黄茹吉的马弁黄鬼头说:“你吃什么饭?生疏人经过也不检查?”黄鬼头便追上去喝令其站住。江尚尧回头一看,两支驳壳枪正对着自己,江尚尧面不改色地反问道:“你们想干什么?”鬼黄头说:检查!你挟的是什么东西?”江尚尧回答道:“是银纸!”黄鬼头说:“打开检查!”江尚尧便说,要检查就到房间里去。黄鬼头反驳道:“不可!就地检查!”此时,江尚尧将挟在腋下的《星火报》故意往地上一摔说:“你们检查吧。”当马弁弯下腰去检查的瞬间,江尚尧趁机迈开大步往圩头方向跑去。两个马弁紧追不舍,紧急中,江尚尧欲拔出手枪对付黄鬼头,可缠在腿上插枪的绸带太破烂了,绊着手枪拔不出来,遂被黄鬼头开枪击伤了腿部。接着,黄鬼头又疯狂地将子弹打在江尚尧同志左侧太阳穴上。
江尚尧就这样不幸牺牲了。听到江尚尧牺牲的噩耗后,战友们悲愤万分,有的掩面而泣,有的捶胸顿足,有的失声痛哭,战友们掩埋了江尚尧烈士的遗体,他们紧紧握住手里的新土,发誓言要化悲痛为力量,为革命继续奋斗。
革命者从来就不怕牺牲。11月,《星火报》继续出版,接手江尚尧工作的是卓扬和周立群。
《星火报》停办后,报社人员部分随东纵北撤,部分分散隐蔽,只留下了原来管印刷和发行的张林,隐蔽在禾沙坑石蚧湖的畲寮中。张林公开做的是锄畲、开荒生产,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情报站和油印工作室。1946年10月的一天,钟俊贤找到了张林,给他布置了工作任务,说还要创办一个报社。钟俊贤当时是中共后东特委特派员,根据北撤前后东特委的安排,他一个人坚持在后东地区。钟俊贤对张林说:“过去后东特委办过《星火报》,现在就取名《燎原报》吧。这个报名有历史来源,就是继承《星火报》的传统之意。”
虽然《燎原报》报名已经取好了,但张林一个人没办法办起一张报纸。为了解决办报人手,后东特委随后陆续调派了五六人到报社,他们中,罗田惠任编辑,郑安负责刻写钢板,曾志伟、黄佩湘、黄佩均、黄庆焕等协助做报纸印刷、发行等工作,就这样《燎原报》便正式面世了。
《燎原报》的社址也设在文秀塘,就在黄中强故居对面的山腰上。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中共后东特委又先后将董世扬、钟雄亚、张综、陈培、陈平等调入报社工作。报社工作人员最多的时候达到10多人。
从《星火报》到《燎原报》,星星之火,终于燎原。
备注:撰写此稿时参考了《河源党史资料汇编》《东源县党史资料汇编》《东江英烈传》《中国共产党河源地方史》等书的相关文章。
■河源日报社 东源县委宣传部 联合出品
■策划:李成东 李远来 朱映真 欧志科 张小龙
■撰稿:朱安娜 ■摄影: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