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胜利曙光初露大人岭

2021-06-29 09:51:08 来源:河源日报


■位于东源县义合镇东江边的大人岭战斗遗址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东源县义合镇与仙塘镇交界的东江北岸有个红军营村,红军营村有一座山叫大人岭。解放战争时期,东江二支队打的著名的大人岭战斗就发生在这里。


大人岭靠近东江,主峰近150米,岭上树木葱葱。东江河水从上游的下屯村自东流来,在岭脚下绕了半圈,再向仙塘镇方向流去。大人岭上,一条浅浅的小沟时隐时现向远处延伸,那便是昔日的战壕,原本很深的战壕,经70多年风剥雨蚀已很难辨认。山顶上视野极开阔,从山上看去,东江如练环绕,让人感受到这里确实是扼守东江的战略要地。


山脚下有几十栋错落有致的小洋楼,有宽畅的水泥村道相连。山边的一片果树开着花,几个村民在田地里播种花生,田园生活显得极为恬静。想到先辈们不得不把这里作为战场,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厮杀,心里不免就生出了许多的感慨来:自由和解放,那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时光倒流72年,1949年1月初,国民党保十三团在广东省保安司令宋子文、薛岳的驱使下,从广州护送一支6艘船组成的船队,将一批军需物资和枪械运至蓝口和老隆,企图用美式装备与我军较量。船队由保十三团副团长刘勉率领第二营全营及第一营的一个连近700多人,配迫击炮8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30多挺,进行护航。


情报很快被粤赣边支队获悉。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副政委梁威林、参谋长严尚民火速召集九连地委领导魏南金、钟俊贤、郑群、曾志云、黄中强等一起,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那时,即将被改编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的粤赣边支队,在东江两岸已独自战斗了两年多,他们和保十三团也并不是第一次交手。不久前,在骆湖大坪,他们就和保十三团较量过一次,让保十三团吃了败仗。领导们在会上达成了共识,认为绝不能让敌人的图谋得逞。如果这批军需被顺利运送到蓝口,处于困境中的保十三团,无疑会增强战斗实力,这对我军极为不利。经过研究,他们决定集中优势兵力,用前截后堵、两岸夹击的战术,在地形较险要的大人岭河段伏击敌人。会议统一了大家的意见,要求制定出速战速决、战而必胜的两套作战方案。


这是一场硬仗,是双方开战以来参战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东江二支队领导认真地分析了敌我双方情况,不利于我军的因素有:敌人兵员多,装备精良,伏击地点距敌军大本营河源城、仙塘较近;我军装备落后,且战场离根据地较远。有利于我军的因素是:全国解放的大形势使敌人军心涣散;此前的“四战四捷”缴获了敌人大量武器弹药,我军士气高涨,指战员作战经验丰富,且投入作战的兵员比敌人多了一倍,特别是我军还有人民群众做坚强后盾。


随后,东江二支队司令部派出作战参谋梁钧、武工队长李九和连长曹希等人化装成农民,深入到伏击圈附近侦察地形,选择伏击场地,绘制作战地图,为制订作战方案提供依据。同时,通知义合周边的地下党员加强对地方民团的监视,加大统战宣传力度,在战斗爆发后动员群众组成担架队、运输队、民兵后备队支援解放军作战。


东江二支队对战斗进行了如下部署:投入三团、四团、七团、江防大队等10多个连队1400多兵力参战,由严尚民、郑群担任总指挥,团长王彪等负责指挥各自团队战斗。三团的珠江队、桂林队、云南队、九江队,七团的铁流队、捷克队、火球队担任主攻和堵截任务,四团进入下屯附近埋伏堵截,六团在战斗打响后实施增援。


接着,东江二支队在驻地上莞召开了战前动员誓师大会,司令员郑群作战前动员讲话。参战的战士满腔热情,各连、排组织成立了敢死队、尖刀班、肉搏团,一些战士还写了决心书、遗嘱,云南队连长魏强立下誓言:誓要缴获敌人军需品!


1月9日,我军获得情报,保十三团军需船队和护航队已抵达河源城附近。10日,东江二支队领导率领三团、四团、七团及江防大队一部分兵力1000多人从上莞、骆湖等地出发,于次日凌晨2时左右抵达伏击阵地。公历1月,正是寒冬季节,夜里漫山遍野都是霜雪,有些指战员身穿破旧单衣,脚穿草鞋,隐蔽在山地上,但为了夺取这次战斗的胜利,他们满腔热情,坚守在阵地上丝毫不敢松懈。


第二日上午,我军没有发现敌人踪影。后来得到情报,敌军船队前一天晚上到达仙塘后停止了前进,护航队伍就地宿营。指挥部感到情况突然,担心走漏消息,考虑到伏击地林木稀疏,目标容易暴露,于是命令各部撤出伏击地,开到附近隐蔽待命。


然而,当我军各团、连队即将全部撤出阵地时,却又获敌情通报:敌人的船队已经起航前进。正午时分,严尚民、郑群从望远镜中发现船队正向伏击圈开来,敌人并没有发现我军的意图。二人转忧为喜,他们马上传令各团、连跑步进入阵地,做好战斗准备。


下午3时左右,敌人进入了我军的伏击圈。当敌人先头部队进入红军营时,我军主力三团即予以正面阻击,四团、七团及江防大队则火速冲向西岸,抢占了制高点,展开激战。敌军仓促应战,护航队伍很快被截成三段。在我军猛烈的火力攻击下,敌护航队伍第一截很快被攻垮。由于四面被封锁,敌人几次向下屯突围都未成功,眼见没有退路,敌人只好集中火力抢占大人岭高地,试图顽抗等待救援。天黑前,几百敌人都龟缩在大人岭山顶和南边的山脚处。


保十三团护航队被压制在大人岭后,江面上的物资船只很快就被我军控制,船上的军火成为我军的补给。严尚民、郑群等根据形势,认为我军虽占主动,但山上的敌人装备精良,伤亡也不算大,随时有可能反扑,胜负并未见分晓,所以不能给敌人喘息机会,必须在天亮前向敌人发起总攻。


我军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提出了一个东南北三面夹击的作战计划,东面和北面主攻,南边派出2个各100人的敢死队进行包抄。严尚民、郑群要求,不惜代价把敌人彻底打垮。


晚上8时许,随着代表总攻的指挥枪一声枪响,我军战士个个奋勇,机智勇敢地向敌人发起了进攻。一时间,整个大人岭,杀声震天,火海一片。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山脚下的小股敌人与我军发生肉搏,最终被消灭,主峰上的敌人被打得七零八落。在我军“优待俘虏”政策的攻心下,等待救援无望的敌人,有的举枪投降,有的掉入东江淹死。这是一场振奋人心的大胜仗,敌700多人中,只有副团长刘勉带领300人拼死冲出了重围。


战斗中发生了许多英雄故事,据说,桂林队战斗模范曾亚丑,身材矮小,与一个高大的敌军排长肉搏,开始被敌军排长压得动弹不得。敌军排长要挖他的眼珠,曾亚丑在搏斗中用脚猛力踢敌人裤裆,敌排长被踢得惨叫着昏迷了过去,曾亚丑随即翻身起来,搬起一块大石头一阵乱砸,最后把敌排长砸死了。还有一个叫巫擎的,是当地党员发动组建的“小鬼班”的副班长,他利用熟识地形的优势,摸到了敌人阵地上,偷偷用石头砸,也砸死了保十三团的3个士兵。


战斗在黎明时分胜利结束。这次战斗,打垮一个营,消灭两个连,毙敌90多人、伤敌50多人、俘敌85人,缴获迫击炮2门、六零炮4门、轻重机枪10多挺、步枪100多支,炮弹、子弹1万多发,还有火箭筒、手榴弹及一大批军需物资。战斗中,我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云南队连长魏强和13名战士光荣牺牲,37名战士负伤。


这次战斗,敌我双方共2000多兵力参战,集伏击战、阵地战、夜战、肉搏战于一役,成为九连地区威震南粤的一次大捷。这次战斗的胜利,不仅巩固、扩大了根据地,还从根本上改变了九连地区乃至东江上游的战局,动摇了保十三团的军心,为争取保十三团最后的起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这也标志着我东江二支队战术水平、战斗力和发动群众的能力提高到新的高度。


1月13日,我军在上莞举行了庆功和公祭烈士大会,参加大会的军民达2万多人。公祭烈士时,军民们用缴获的机枪、迫击炮做礼炮,严尚民、钟俊贤、郑群、黄中强以及各团的领导为烈士们抬棺扶灵。


72年过去了,烽烟早已消散,但东江仍然汩汩流淌着,哺育着两岸人民,两岸巍巍青山依然默默不语,守护着两岸人民的幸福和安宁。满山青松如同一个个红军战士,拼命往上冲,山间几处不知名的鲜花,被风吹得不停摇晃,仿佛在哀悼那些长眠于此的战斗英烈。


(注:主要参考了《东源县党史资料汇编(第二集)》相关文章。)


■出品:河源日报社 东源县委宣传部


■策划:李成东 李远来 朱映真 欧志科 张小龙


■撰稿:叶碧权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