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曾田镇以党建为引领,坚持生态立镇、绿色发展——
展示生态宜居“新气质” 秀出乡村振兴“新颜值”
■曾田镇燕归来·果酒庄园景观田园综合体。
■曾田镇玉湖村通过实施“四小园”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曾田镇横坑村半径丘屋,是东二支队与保十三团第二次谈判旧址。李成东 摄
■曾田镇玉湖村建设中的滨水绿道
■生态优美的曾田镇
【曾田镇简介】
曾田镇位于东源县东南部,总面积139.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万亩;下辖9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1.97万人。
曾田镇内最高山峰缺牙山蝉子顶,主峰海拔1125米;主要河流曾田河为东江一级支流,境内河长21公里;矿产资源主要为锡矿、钨矿、瓷土、石英砂等;农产品主要有香菇、木耳、火龙果、黄花梨、茶叶、毛竹等。镇内有百香果、火龙果、黄花梨、茶叶等农产品基地;有燕归来·果酒庄园景观田园综合体,有天仙湖、上仙湖茶产业种植企业;有国电电力广东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河源市邦高石英砂加工厂等企业。
曾田镇蝉子顶风力发电场位于缺牙山蝉子顶,由国电电力广东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装机规模为49.5MW,安装33台单机容量为1500KW的风力发电机组。
【红色档案】
1947年,河西区恢复武装斗争后,上级先后派黄日、李汉杰等到曾田乡动员、组织建立地方武装队伍,组建了天马队、捷克队武装队伍。曾田镇玉湖村第一小组老下队张屋和横坑村半径丘屋,是东二支队与保十三团第一次、第二次谈判旧址。
一个个崭新的农家小院粉刷一新,绘就了颇具特色的田园画卷;一排排修缮一新的农房坐落有序,留住了“美丽乡愁”;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串联起村内村外,孕育着致富希望;一块块正用于建设碧河绿道的砖瓦整齐排列,畅想着工程竣工后村民饭后的闲庭散步;一片片绿油油的油茶林正茂密生长,预示着来年丰收的喜悦……这是东源县曾田镇玉湖村的新面貌。
近年来,东源县曾田镇以党建为引领,坚持生态立镇、绿色发展,深入推进“1+6+N”举措,大力实施县委“东强西优南扩北实”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一核一副三重四组团”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立足东部资源经济组团,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村里多了条“绿丝带”
“这是一条长约2.3公里的碧河绿道,3.5米宽,将成为玉湖村乃至曾田镇村民主要的休闲场所。”曾田镇玉湖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勇在谈到该村的规划时,略显激动。他告诉记者,在上一任村“两委”班子的扎实基础上,玉湖村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目前,村内规划建设的碧河绿道就是在听取多方民意的情况下开工建设的,绿道沿着村内一条小河而建,分为跑步道和人行道,将配备路灯、绿化等配套设施,沿路还将建设功能要素齐全的小公园,供村民休闲娱乐。据介绍,该碧道为村民前往村内一处空地的唯一通道,在方便村民休闲娱乐的同时,有效整合村内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空喊几句口号,而是要让基层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玉湖村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让农村更美更富、治理更有效。目前,玉湖村7个自然村实现文化广场全覆盖,村内5座客家围屋全部修缮一新,保留着客家特色,村内其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成立11人的保洁队伍,并配备垃圾清运设备,建立垃圾收费制度、保洁员制度,垃圾清运覆盖率达100%,做到了垃圾有人清扫、有车辆清运、有垃圾分类收集点。
玉湖村是曾田镇以党建为引领,坚持生态立镇、绿色发展的样板之一。据悉,近年来,曾田镇推动基层党组织功能全面过硬、战斗力显著增强,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取得实在成效。截至目前,玉湖村、蒲田村新农村示范村项目共计23个,项目总投资1900万元,全部项目已全面完工,切实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生态引得“燕归来”
实现乡村振兴,改变村容村貌,打造具有“高颜值”的美丽乡村是应有之义。但“外装修”和“整体翻新”,仍要坚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
提到曾田镇,都会让人想到“生态好、环境优”。为了“引凤来栖”,让绿水青山成为“绿色银行”,曾田镇党委、政府以生态为基,谋求生态有机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生态健康养生养老产业这一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独特生态资源禀赋,打造具有曾田特色的乡村旅游。
为此,曾田镇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在规范中提升、在创新中突破,展现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让村民致富为目标,积极对接外出乡贤,引进燕归来·果酒庄园。
据悉,燕归来·果酒庄园以嘉宝果种植、酿酒、酶、果醋等全产业链为主导产业,农业种养为支撑,致力打造3000亩集嘉宝果酿酒展示体验、养生体验、游客共享绿色有机蔬菜种植为一体的综合性家庭农场,形成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教育”于一体的景观田园综合体。目前,该项目已为村里提供各类就业岗位200多个,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带动就业岗位500多个,助力村民致富奔康。“结合庄园的地理位置与缺牙山毗邻,接下来将资源整合,形成民宿、农家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旅游发展模式。”曾田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曾田镇将连片规划蒲田、银坑、横坑3个村的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产业发展,打造一批休闲农业村和特色民宿、农家乐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
■策划:李成东 朱映真 张小龙 黄仲明
■组稿:本报记者 刘昕 李成东 特约记者 李远来 蓝天明 通讯员 邹燕婷 杨标
■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