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多措并举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建立三级“资金池” 筑牢返贫阻隔网
■省定相对贫困村黄村镇梅龙村新建的文化广场成了村民休闲、健身、娱乐的理想场所。
■省定相对贫困村顺天镇金史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力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
■省定相对贫困村灯塔玉井村通过对口帮扶单位倾力支持,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生态优美、环境宜居、产业兴旺的新农村已成形。
■省定相对贫困村蓝口镇礤头村碧湖春茶叶种植基地。目前,礤头村茶产业已初具规模化,全村种植茶叶面积达3000多亩,已成为农民致富奔康的特色产业。
■省定相对贫困村船塘镇老围村经过对口帮扶,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东源的网红村。黄赞福 摄
核心提示
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事关党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东源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在帮扶单位特别是深圳市盐田区的倾情帮扶下,坚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 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全力推进“县扶贫产业园、乡镇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教育、住房、医疗、低保等扶贫政策,推进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着力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上山下乡”,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东源县作为全市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试点,率先出台了《东源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从政策举措、工作力量、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特别是建立防止返贫“资金池”措施,进一步筑牢了预防返贫的“保障网”,给脱贫群众和弱势群体吃了“定心丸”。
党建引领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东源县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践行初心与使命的具体行动来抓,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扶贫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县、镇、村三级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抓扶贫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县、镇、村三级书记一起抓脱贫攻坚的工作格局,在党政主要领导示范带动和三级书记遍访制度的推动下,有力有效推动了脱贫攻坚战向纵深推进。
固本强基
配强脱贫攻坚干部队伍
东源县突出党建引领、强化责任落实,制定了《东源县创建“抓党建强治理促脱贫示范村”实施方案》,以抓党建强治理促脱贫示范村创建工作为抓手,大力实施“头雁工程”“雏雁工程”和“党员先锋工程”,全县各级派出驻村干部664人,安排结对帮扶干部5353人,2019年以来调整撤换扶贫工作不得力的村党支部书记22名,公开招考村(居)后备干部120名,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174名,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一线战场中提拔干部80名,切实选优配强扶贫干部队伍,推进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相融共进。同时,该县大力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建立健全党员致富带头人带富帮扶机制,全县涌现174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实施致富项目46个,结对帮扶贫困户366户,充分发挥了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抓产业促就业
保障贫困村贫困户增收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工作目标,东源县以产业、金融、就业项目发展为重点,立足实际,统筹资源,精准施策,不断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该县以抓好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措施,建立带贫益贫机制,发挥深圳对口帮扶优势,在深圳市盐田区建立“盐田对口帮扶东源扶贫产品展销中心”、搭建“阳光绿源”生态农业电商平台和“东源农产品展销点”。全县贫困户参与种植的项目有茶树、板栗、百香果、蓝莓、红心蜜柚、柑橘等,特色养殖项目有龟、牛、羊、蜂等,50个贫困村全部推行农业企业或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模式;累计投入贫困户脱贫增收产业扶贫项目资金4.3亿元,引进、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企业(合作社)223家、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13家,发展乡村农家乐126家,2020年实现产值13.4亿元,带动贫困户2455户8546人脱贫,户均年增收6500元,贫困村集体平均增收15万元以上。
着力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该县通过加强与省直、深圳帮扶单位的协调联系,制定就业帮扶长效机制,不断为贫困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全县共组织招聘活动22场次,发动200多家企业、2300多人次参加招聘会,成功帮助贫困户1887人转移就业;全县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7808人,其中外出务工5037人,就近就业2771人(含公益性安置岗位383人);以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农技培训1837人,岗前培训1014人;全县投入114.5万元搭建67个“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就业安置基地”,通过稳定就业、季节性就业、入股性就业等形式安置了718人实现就业。
全面落实保障政策
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与此同时,东源坚持整合资源,全面落实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养老保险保障、兜底保障、残疾人保障等各项扶贫保障政策,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据东源县扶贫工作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2019年,全县落实教育生活费补助资金1737万元,减免460人的教育学杂费共94.564万元,100%落实教育补助资金;享受医保待遇金额5635万元、落实救助21957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185.18万元;完成建档立卡483户存量房改任务,足额拨付420户补助资金1549.6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00%落实安全住房保障;全年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1000.84万元,100%享受残疾救助政策。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8.96亿元(其中财政“631”专项资金3.91亿元),实施产业化发展、水利、道路、安全饮水、人居环境整治等公益项目1399个,实施贫困户脱贫增收项目2.3万个。全县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1.63万元(比2016年增长2.64倍),无劳动力贫困户全部落实政策兜底。2020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达到“八有”脱贫指标,50个贫困村100%达到“十项”出列指标、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35.8万元(比2016年增长10.93倍),实现建档立卡相对贫困户和相对贫困村全面退出目标。
财政支持建立“资金池” 力保群众不返贫
“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我们村建立了防止返贫‘资金池’,村民只要返贫,就能获得救助。”东源县柳城镇黄洞村一村民告诉记者。
作为全市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试点,东源率先出台了《东源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了很多可具操作性的措施,其中一大亮点是建立防止返贫“资金池”。
建立三级
防止返贫“资金池”
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最关键的是要有预防返贫的举措,要有资金的保证。对此,《实施方案》在资金上给群众吃了“定心丸”——建立防止返贫“资金池”。“资金池”的资金来源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保障,2021年至2025年每年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15%的资金注入“资金池”(初始资金规模不低于2000万元)。镇、村(50个省定贫困村)级可结合本地实际,通过自筹、社会捐赠、产业项目收益、帮扶单位筹措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注入“资金池”。
目前,防止返贫“资金池”做得比较成熟的要数柳城镇黄洞村。黄洞村“资金池”的资金由多方面构成,最大的一笔来自于扶贫慈善信托。帮扶单位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2017年、2019年累计投入资金500万元,设立扶贫慈善信托,通过稳健、高效的投资管理,在实现本金存续的同时,以慈善信托投资获取的收益用于黄洞村的脱贫攻坚项目、优抚救助和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等方面捐助。目前,慈善信托每年可为黄洞村带来30万元左右的收益。同时,根据协议,紧急时还能立即拿回50万元本金用于帮扶。经过这几年帮扶,黄洞村的村集体年收入达55万元,也可以拿出部分资金放进“资金池”,再加上社会捐助等,可确保“资金池”的总量不低于100万元。
据了解,黄洞村的防止返贫“资金池”帮扶的对象并不局限于贫困户,而是覆盖全村1500多名村民。一旦有村民出现因灾因病返贫致贫或者农业失收等情况,导致滑入返贫的边缘,“资金池”都能为他们提供帮助。
对于三级“资金池”的使用,《实施方案》提出,要规范用于全县产业发展和有返贫、致贫风险重点困难群体的产业、医疗、住房、教育、就业、临时救助等项目。另外,“资金池”还可用于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对脱贫致富带头人或通过自身发展增收较明显的农户实行奖励。
加强监测
防止“两易”对象返贫
贫困村、贫困户实现脱贫不是脱贫攻坚的终点站。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才是脱贫不返贫工作的“棋后招”。如何预防脱贫返贫或产生新的贫困,精准监测至关重要。
东源县在《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加强对“两易”对象(脱贫易返贫对象和边缘易致贫对象)的监测,明确了“两易”对象监测的范围,即脱贫易返贫对象主要监测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上年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万元和产业、就业稳定性等情况;边缘易致贫对象主要监测因病、因残、因灾、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引发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农村家庭情况。
早在两年前,蓝口镇就成立了扶贫资金促进会,即预防村民返贫“资金池”。在监测返贫人员方面,蓝口镇已有了成熟的做法,即通过各村的网格员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有“两易”人员,及时报告上来,由镇及时进行精准帮扶。运作以来,该促进会已对镇里贫困人口帮扶了10多万元。
■组稿:本报记者 田清秀 李成东 特约记者 李远来 蓝天明 通讯员 邱劲泽
■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