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东源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书写发展新篇章——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2021-06-24 11:12:13 来源:河源日报


■朱火养(右)与村干部一起在中国岭南农耕(移民)文化博览园调整农耕展品。黄赞福 摄

■在涧头镇大往村黄果种植基地,大往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丘泽锋(中)在指导村民种植黄果的技巧。黄赞福 摄

■配套设施齐全的仙塘镇观塘村文化活动中心成为东源乃至市区市民休闲打卡网红点。杨坚 摄

核心提示


行动是最有力的带动,示范是最鲜明的垂范。近年来,围绕县委提出的“东强西优南扩北实”发展战略和“一核一副三重四组团”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要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等中心工作中,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党组织 “火车头”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守初心、担使命,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党组织和党员,他们用行动书写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的初心和使命。


目前,东源县共有基层党组织1107个,其中基层党(工)委36个,包括乡镇党委21个、机关党(工)委10个、事业单位党委4个、非公企业党委1个;基层党总支132个,包括机关党总支25个、事业单位党总支10个、村(社区)党总支95个、国有企业党总支2个;基层党支部939个,包括村(社区)党支部426个、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348个、企业党支部134个、社会组织党支部24个、其他类型党支部7个。全县共有党员27861名,其中农村党员16498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6855名、“两新”党组织党员537名、其他党员3971名。


省优秀共产党员朱火养:


半生心系家国事 一抹夕阳照故乡


个人简介:朱火养,男,汉族,1959年10月出生于东源县顺天镇党演村,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高级经营师,深圳市深港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2019年10月退休后将党组织关系转移至党演村党支部,现任顺天镇党演村三新经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广东顺演三新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职务。


一天时间完成涉及117户960人的7000多亩土地流转工作,48天把1.8万平方米的坑洼空地“蝶变”成了一座气势恢宏的中国岭南农耕(移民)文化博览园,推动了一个个项目顺利高效建设……这一件件大事干成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位退休老党员的努力付出。他就是朱火养,经历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火洗礼,转业后在深圳职场摸爬滚打成就一番事业,退休后不忘乡梓为家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韧不拔


深圳闯出一片天地


1976年12月,年仅17岁的朱火养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在部队里,他时时刻刻向优秀看齐,在训练中敢于叫响“跟我上,看我的”,切实做到冲在前、干在先,为全班战士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1979年对越南自卫反击战打响,朱火养坚决服从上级命令,穿梭在战场前线和后方,抢救伤员,为前方部队输送弹药,一次次从枪林弹雨中死里逃生,多次圆满完成作战任务,荣立个人三等功。


1982年9月转业后,朱火养来到深圳。由于没有学历、没有背景、没有资源,刚到深圳的他四处碰壁、饱受挫折,然而在部队的经历培养了他坚韧不拔、不畏艰苦的优良品质,不曾因为现实的种种困难而选择放弃。他从一名普通的卡车司机做起,坚持边工作边学习,初中没毕业的他通过自考拿到了研究生文凭,考取了高级经济师、高级经营师职称。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2001年他接任深圳市深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职。


2003年非典期间,朱火养在深港集团原有线路一半停开的情况下,强力推动开通皇岗口岸到香港旺角和荃湾的两条短途客运路线,方便了香港与内地的社会文化交流、旅游及商业活动,给香港及内地带来了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深港集团这家老牌公路客运企业,在朱火养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开拓创新,先后在惠州大亚湾合作成立新公司,开通24小时粤港直通巴士……在其带领下,深港集团被评为“中国道路运输资质企业100强”,其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和深圳市“文明市民”“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深圳市百名杰出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退休返乡发挥所长


助推家乡产业发展


饮水思源,不忘初心。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深圳,家乡党演村永远都是朱火养最眷恋的港湾。在任深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期间,他持续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不断利用自身资源为家乡发展振兴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019年10月退休后,本可以留在深圳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但他怀着对家乡的满腔热爱回到了党演村,决心带领老百姓打开致富大门、过上美好日子。


为了促进党演村经济发展,朱火养带头成立党演三新经济合作社,引导村民入股理事会,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他担任合作社社长期间,一不领工资,二不拿股份,三不参加分红,先后累计捐款65.5万元用于完善党演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一次施工作业中他还受了伤,后背贴满了药膏,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纷纷开始全力支持和拥护他。涉及117户960人的7000多亩土地流转项目,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一天之内全面完成土地流转签约工作,创造了惊人的“党演速度”。


62岁的朱火养克服身体不适,自费赴五个省区考察,学习地方发展典型经验、先进做法,充分考虑党演村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本地文化特点等因素,创造性提出党演村“一园九区”整体规划布局,先后引进了中国马会、牧原股份等一批大型企业,有力推动了党演村的产业发展,努力打造美丽乡村与产业融合的“党演模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岭南农耕移民文化博览园项目建设过程中,在项目资金还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朱火养不断与相关建设单位沟通协商,极力争取多位负责人的理解与支持,多个施工单位同意先行垫资开展建设。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占地1.8万平方米的博览园项目,创造了从开始施工到正式开园仅用了48天的“党演效率”,受到市委、县委领导的高度肯定。


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丘泽锋:


青鸟归巢报桑梓 服务群众践初心


个人简介:丘泽锋,男,汉族,1981年9月出生于东源县涧头镇,2000年9月参加工作,201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涧头镇大往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先后获得“2019至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个人”“河源市优秀共产党员”“涧头镇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河源市青年协会常务委员、副主席。


从涧头镇驱车前往大往村,绿地、公园、广场、亲水步道等不时映入眼帘,一条条柏油路或水泥路宽敞洁净,通到家家户户门前……说起村里近年来发生的变化,村民众口一致表示,因为大往村有一位致富带头人。


村民口中的致富带头人,就是现任大往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丘泽锋。自2017年担任大往村党总支书记以来,他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努力当好村民发家致富的“引路人”和心系群众为民解困的“贴心人”。


4年来,丘泽锋坚持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同推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从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入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探索出了以党建引领促脱贫攻坚的强村富民之路,营造了以党建强基础、促脱贫、兴产业、富村民的良好氛围,使大往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领头雁”:


加强学习建强班子


作为大往村党组织的“领头雁”,丘泽锋充分发挥“头雁”作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中心内容,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系列党员服务群众活动,引导党员履行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走家串户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做好事。全面推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充分利用“党建为村”平台及时公开信息,实现村务工作在阳光下运作,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丘泽锋始终坚持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不断提高党员思想觉悟、政治觉悟和行动觉悟。在“送学上门”活动中,他拿着学习资料挨家挨户上门送学,一年下来穿坏了3双鞋。


“引路人”:


党建引领振兴产业


为改变大往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丘泽锋紧抓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对口帮扶的契机,探索“党建+产业”模式,把党小组建在产业上,积极拓宽脱贫致富思路,明确了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为“长”产业,以鸭稻米种植为“短”产业的“长短结合”产业发展思路,同时注册了“大往五洞”商标,大力发展石坪茶、柑橘、鸭稻米、蜂蜜等特色产业,带领村集体和群众增收致富。


据统计,2019年,大往村集体经济收入4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元,其中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村集体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目标。


目前,该村种植石坪茶150亩、鸭稻米200亩、柑橘200亩,养殖蜜蜂300箱。2020年,大往村农特产品实现销售额达200万元,不仅还清了村集体欠下的旧债,全村脱贫户人均年收入增至1.6万元。这个曾经的贫困村现在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贴心人”:


心系百姓服务群众


4年来,丘泽锋带领着村“两委”干部解决了大往村群众关心关注的用水、村道改造、路灯安装、村文化广场建设、农田水渠建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成为老百姓名副其实的“贴心人”。


为解决村里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丘泽锋通过与帮扶单位深圳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在大往村设立教育专项基金,4年累计发放助学金和奖学金共计4.25万元。他还先后到团市委、市民政局等部门汇报相关情况,为村里的贫困学生额外争取到33 个助学名额,助学金额达6.2万元。受助的孩子们来到村委会向丘泽锋表示感谢,他欣慰之余不忘叮嘱孩子们:“你们是村里的希望,希望你们学有所成,用知识和力量把大往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2020年12月,天气突然转冷,丘泽锋正在办公室工作,脚底传来阵阵寒意,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村中无人照料、独自在家的留守老人,随即到镇上买了几十双棉鞋,送到每一位留守老人的手中。


正是有这样一位心系群众、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带头人,大往村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上访村”发生了美丽蜕变,成为了连续两年无人上访、和谐稳定、干群同心的“全国文明村”。


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仙塘镇观塘村党总支:


党建引领打造 “善治观塘”新模式


基本介绍:观塘村党总支共有党员91名,下设3个党支部。2018年至2019年,观塘村党总支部被仙塘镇委员会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目前,观塘村党总支部正在争创“省基层先进党组织”。此外,观塘村分别于2017年、2020年被东源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文明村”荣誉称号。


哪里党组织坚强有力,哪里的发展就有生机和活力。仙塘镇观塘村近年来的发展巨变就是最好的诠释。


近年来,观塘村党总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构建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善治新格局,探索出了“支部领航优服务、党建引领谋发展、全民共建聚合力”的“善治观塘+乡村治理”新模式,观塘村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区、河源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打造了新农村建设的“观塘样板”。


支部领航:


打造规范高效模范党总支


近年来,观塘村党总支坚持强化核心引领作用,围绕“三个聚焦”不断释放党建张力,延伸党建触角,提升服务质量,凝聚党群合力。


一是聚焦阵地建设,强基础抓质效。观塘村党总支针对干部职数少、自然村之间相距较远、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积极推行“一组一会”制度,即凡符合条件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均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配套成立村民理事会,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二是聚焦联系服务,办实事惠民生。为打造规范高效、服务优质、人民满意的模范党总支,推动党员干部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从被动等待向主动深入转变,观塘村党总支建立了以村党总支班子成员分组管理、村民小组党支部班子成员分片结对、党员入户联系为主要内容的联系服务体系,并在村委会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矛盾纠纷调解站、环境卫生监督站、公益事业服务站等自治性服务组织,让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路”,迈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小步”。三是聚焦党建创新,激活力聚人心。观塘村党总支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把支部主题党日搬到项目现场、车间班组、果蔬大棚里,力求在内容上有突破、形式上有特色、效果上有亮点,让主题党日活动从党员们的“独角戏”变成了村民们的“大合唱”,让党总支真正成为凝聚人心的“吸铁石”。


党建引领:


盘活资源壮大集体经济


观塘村党总支以党建引领开拓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发展的新路径,全面提高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5万元提高到200多万元,形成建设发展多面开花的良好局面。


为破解村级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观塘村党总支积极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利用学校、村委会大楼、公共设施等建筑楼顶闲置空间,于2019年投资建成总装机容量30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不仅解决了集体用电开支问题,还每年为集体经济增加近30万元的稳定收入。同时,充分利用自身交通便利、周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齐全以及本村石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村干部及外出乡贤的共同努力下,引进了两家建材企业,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每年约150万元的税收返还收入,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观塘村还整合了1万多亩集体山林,以集体入股的方式出租给企业种植水源涵养林、经济林等,在保护当地生态资源的同时,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30万余元的租金收益。


初心引路:


富民强村推动乡村振兴


为老百姓谋幸福是党的初心和使命。观塘村党总支坚持“善治有为”的发展理念,全面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发展富民强村产业,打造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为推动乡村振兴,观塘村党总支结合实际,充分挖掘乡村老旧民居及果园等现有资源,支持各类经济实体、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等多种方式参与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按照“精美民宿+亲子研学+公益”的模式全力推动民宿发展,创建了“玲珑叠院”“念念四季”“观塘私塾”“荷桃里院”等网红名宿,每年吸引5万多人次前来观光打卡,帮助200多名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


观塘村外出乡贤比较多,为发挥乡贤力量,村党总支不断整合乡贤资源,积极引导乡贤“反哺”家乡,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据统计,近年来,观塘村宣传发动外出乡贤累计投入近亿元支持家乡发展,打造了观塘客栈、七彩书屋等一批具有“观塘特色”的乡村文化景点,修建了学校、文化活动中心、乡情公园等一批文旅体公共基础设施。其中,由乡贤李可贤捐资建设的观塘小学,占地面积达1.75万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为观塘村儿童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受到群众高度赞扬。


■组稿:本报记者 田清秀 李成东 特约记者 李远来 蓝天明 通讯员 邱劲泽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