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角楼里的革命往事
——中共九连地委、粤赣边支队司令部旧址
■上莞镇新南村六角楼是中共九连地委、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司令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部旧址。 李成东 摄
眼前的这座绿树掩映的客家方围屋,便是著名的六角楼。据介绍,这座粤东典型硬山顶结构的六角楼,始建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名为善继堂,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300多平方米。围屋四角建有角楼,角楼每层均设有瞭望孔、射击孔,集祠、家、堡于一体,是一座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因这里原有6座三层高的碉楼,故而称为“六角楼”。
上莞,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江流域河西地区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素有“小瑞金”的美称。无数革命先辈在这里战斗过,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共河西县委、上莞壆背反“扫荡”战斗、河源县人民政府等红色革命旧址(遗址)就出现在这方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热土上, 它为研究河西、河源乃至九连地区革命历史,以及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在东江流域的活动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六角楼,集中国共产党九连地方委员会旧址、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司令部旧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部旧址于一体,是解放战争时期整个九连地区指挥机关最重要的办公场所。
六角楼大门口的左右上方,分别悬挂着“中国共产党九连地方委员会旧址”“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司令部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部旧址”四块金色牌匾,向我们昭示着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
时光倒流到1947年8月30日,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七月十五。为期4天的中共九连工作委员会(下称“九连工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在上莞壆背高排屋召开后,魏南金、钟俊贤、吴毅(曾志云)等立即离开上莞,分赴九连各地领导游击战争。严尚民、陈实棠及林若、陈君明、曾观和、黄日等,原本也打算于次日离开,不曾想,一场激烈的战斗却在等待着他们。由于反动地主陈廉楷告密,国民党广东当局立即纠集军警500余人,于31日上午分别从曾田、船塘方向朝上莞壆背扑来。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九连工委被迫紧急撤离,在壆背狮形山与国民党广东省保三团、保八团展开殊死战斗,最后安全撤离到杨坑、李田交界的安全地带。在此次阻击战中,陈国汉、陈云舫等5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国民党当局因此加紧了对九连地区游击根据地“清乡”与“围剿”,河东、河西、连和、和东都处于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中。1948年3月,国民党当局纠集反动武装6000多人,向九连地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致使我九连地区人民武装遭受了严重损失,从5100多人锐减到3700多人。
为保卫解放区,加强人民武装,1948年5月底,黄松坚、梁威林受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中共粤赣湘边区临时党委委派,来到河西区。6月20日,由黄松坚、梁威林主持的中共九连工委第三次扩大会议在船塘流石白竹坑龙颈召开,会议通过了改组九连工委和建立主力部队等五个重大决议。
6月底7月初,新成立的中共九连地方委员会(下称“九连地委”)和大部分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到革命基础较好的上莞地区。九连地委办公场所就设在建筑规模宏大、利于防御的六角楼。部队集中驻扎在河西地区后,九连地委加紧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和整训。
1948年8月1日,九连地委在六角楼召开了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成立动员大会。8月7日,3000多军民在上莞下柯岗举行了成立典礼,以钟俊贤为司令员、郑群为副司令员、魏南金为政委、黄中强为政治部主任、曾志云(吴毅)为参谋长的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宣告成立,司令部就设在六角楼。庆典大会通过了《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成立宣言》,还给中共中央及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了《通电》。
1948年底,全国军事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蒋家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全国胜利指日可待。194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号召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根据粤赣湘边区党委的指示,为有效打击敌人,“有方向、有步骤、有配合、有策应地建立安全根据地”的军事斗争方针,粤赣边支队主动出击,打击国民党残余部队。
1月8日,粤赣边支队1000多人的誓师大会在六角楼举行后,立即挥师南下。1月11日,在东江边义合大人岭伏击国民党保安第十三团一个加强营,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取得支队成立以来的连续第五次大捷,与白马、大湖、鹤塘、大坪四次战役合称“五战五捷”,从根本上扭转了九连地区战局,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计划。1月13日,河西军民2万余人在上莞举行祝捷庆功暨公祭烈士大会。
1月17日,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以郑群为司令、钟俊贤为政委、吴毅为参谋长,黄中强为政治部主任,司令部仍然设在六角楼。为震慑敌人,瓦解敌军,扩大政治影响,争取更广泛的拥护和支持,九连地委按粤赣湘边区党委指示,举行1万多人参加的隆重集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正式成立。晚上,人声鼎沸的河西上莞,举行了场面壮观、热闹非凡的联欢晚会,支队文工团和河源县人民政府宣教队,还有河西洪流剧团的演员们,演出了内容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作为中共九连地委驻地、粤赣边支队和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部所在地,六角楼的红色往事被永远地载入了史册。2011年7月,六角楼被中共河源市委、河源市人民政府授予“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员郑群对上莞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上莞人民曾经踊跃参军参战支前,出人出枪、捐钱捐粮,为革命流血流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和篇章!”
今天的上莞,正赓续红色基因,走上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近年来,“红色文化”为上莞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开启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站在六角楼前,远眺,群山莽莽、苍翠欲滴;近看,芳草萋萋、蜂飞蝶舞。眼前的一切沐浴在阳光下,是多么和谐与安祥。
[本文主要参考《中国共产党河源县地方史》《东源县党史资料汇编(第二集)》《桑榆晚霞》《狮头山下铸信仰》等书的相关文章。]
■河源日报社 东源县委宣传部 联合出品
■策划:李成东 李远来 朱映真 欧志科 张小龙 ■撰写:李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