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阵痛中蝶变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塅游击队
■粤赣边支长江队(原东塅游击队)革命旧址。1947年2月28日,漳溪第一支革命武装队伍——东塅游击队在漳溪东村东心屋正式成立。吴楚生 摄
漳溪景色宜人。走进漳溪,俨然走进了一幅美丽如诗的乡村画卷,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逞娇呈美,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山光水色中,到处呈现着安乐祥和、幸福安康的生活美景。位于东源县北部山区的漳溪畲族乡,地处原河源县河西地区腹地,进可攻、退可守,是联结河西六乡的要塞和战略要地。
这里便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塅游击队活动的主要基地。
90多年前,这里满目疮痍,百孔千疮,苦难的漳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90多年前,饱受欺压的漳溪百姓,强压怒火,时刻准备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90多年前,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燎原,英雄的沸腾热血在这里挥洒……
1947年2月28日,经过十多天的紧张筹备,漳溪第一支革命武装队伍——东塅游击队在漳溪东村东心屋正式成立。吴荣甫、吴仲甫分别被任命为中队长、副中队长,吴仰标被任命为指导员,吴黄舅、周佛恩等人被任命为小队长。东塅游击队的成立,亮出了漳溪武装斗争的旗帜,翻开了漳溪地方武装参与解放战争的新篇章。
漳溪人民富有抗争精神。抗战爆发后,总部设在惠州的东江华侨回乡抗日服务团(简称东团)深入东江流域国统区,宣传抗日救亡,宣传革命,宣传马列主义,播撒革命种子。1939年春,东团派出第五分团进入河西地区开展工作,播撒革命的种子。1940年夏,国民党东江地方政府借故解散东团,东团被迫转入地下工作。在中共东江特委的指示下,东团中的部分党员便以教师身份来到漳溪乡一些小学任教,由东团发展起来的党组织,也派出地下党员,在各小学秘密开展党的工作。他们通过组建民兵组织、妇救会、儿童团、帮耕队和开办夜校等形式,开展多样化隐蔽革命活动,为漳溪人民起来反抗积蓄力量。
1946年6月底,蒋介石公开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激起要求和平民主的中国广大人民的强烈愤慨。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自卫,拉开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的帷幕。饱受欺压的漳溪人民蓄势已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武装革命一触即发。
党员吴仰标、吴仲甫,进步青年吴荣甫、吴黄舅、周佛恩等人更是义愤填膺,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马上追随东江纵队北撤后留在九连地区的指战员驰骋沙场,救苦难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早就有在漳溪建立武装革命队伍的打算,可是,缺枪缺粮的困难却让他们一筹莫展。
1947年春,中共中央发出了“放手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武装、打击地方反动势力”的指示。中共九连工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领导河西地区恢复武装斗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九连工委派出黄锐(黄仕标)、黄日、田青、陈坤等同志,分别到漳溪各村讲解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筹备组建漳溪武装队伍。按照九连工委的指示,吴仰标、吴仲甫、吴荣甫、吴黄舅、周佛恩等人分头行动,发动群众有枪出枪,有人出人,带枪(自买或自借)参军。
从东塅游击队亮出旗号开始,梁威林、严尚民、魏南金、钟俊贤、郑群、李辉、王彪、黄中强、林镜秋等同志,经常率部队驻扎在漳溪,训练士兵、整顿作风,支持东塅游击队开展停租废债、破仓分粮、分田分地等一系列革命斗争。
1947年8月16日,骆湖上欧坪塘村的欧阳骝部队受到国民党部队的围困。养精蓄锐的东塅游击队受命前往营救,第一次与国民党守备军展开正面交锋,在骆湖反包围战中小试牛刀,取得了良好战果。
当天上午10时,战斗猛烈地打响了。占据了有利地形的敌人居高临下,用机枪疯狂扫射,企图阻止东塅游击队进攻。时间就是生命!必须立即打掉敌军机枪,才能为被困的战友赢得时间。在黄锐的指挥下,吴黄舅从左翼、周佛恩从右翼,兵分两路,向敌人据点猛攻。吴黄舅命战士们守在原地朝机枪开火,吸引机枪注意力,自己边跑边寻找掩体,匍匐着身子向敌方机枪阵地挺进。右翼的周佛恩,摸到机枪扫射的盲点,举起手榴弹正要投向机关枪。狡猾的敌人猛地站起,端起机枪“哒哒哒”就是一顿扫射。周佛恩腹部中弹,手榴弹当场爆炸,炸断了周佛恩的右手。周佛恩强忍疼痛,咬着牙,义无反顾地扑向敌人的机枪口……
这时,机枪手暴露在“神枪手”吴黄舅的射击范围内。说时迟,那时快,吴黄舅屏住呼吸,“呯”的一声就把敌军机枪打哑了。吴黄舅一跃而起,振臂高呼:“同志们,冲啊!”这时,一颗子弹打中吴黄舅腹部,吴黄舅重重地倒了下去。愤怒的战士们立即冲向敌阵,向敌人展开猛烈的进攻。欧阳骝部队乘势向敌人反击,与东塅游击队里外呼应,敌人腹背受敌,只得仓皇逃窜。在东塅游击队队员的英勇斗争中,骆湖反包围战取得了最终胜利,而东塅游击队的周佛恩、吴黄舅等同志却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不久,在九连工委派出的郑风同志的指导下,东塅游击队与中(联)村周显中、周汉亭和周建华创建的武装队伍合并,代号“飞鹏队”。年底,飞鹏队与白狼、海鸥、飞鹿、雄虎队合并为“长江队”;一年后,长江队与火球队合并,旋即编入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第七团;1949年1月1日,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独立六团,东塅游击队在阵痛中实现蝶变,跻身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部队行列。
从游击队到主力军,东塅游击队走过了不寻常的690天。在这些艰苦卓绝的日子里,为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扫荡,东塅游击队英勇奋战,累立战功。他们还参加了李田枫树凹伏击战、四打灯塔战、“五战五捷”的大人岭战等大小战役。其间,东塅游击队的吴黄舅、周佛恩、周显中、吴汝杰、吴炳香、吴耀南、赖玉荣、周亚汝等8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50年4月,原东塅游击队队员吴仰标,在连平上坪的土匪暴动中英勇牺牲。
为了民族解放,东塅游击队的战士们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他们的死重于泰山!他们的牺牲精神永放光芒!
历史赓续未来。东塅游击队与其他河西武装队伍一样,为巩固河西革命根据地及东江中上游乃至全河源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峥嵘岁月远去,历史终将铭记。
2015年11月,东源县委、县政府在漳溪畲族乡井背村水口寨举行了隆重的东塅游击队遗址挂牌仪式,让红色历史世代永记,让红色基因永远传承……
(本文主要参考了《东源县党史资料汇编(第二集)》《红色船塘》《漳溪星火耀长空》等书的相关文章。)
■河源日报社 东源县委宣传部 联合出品
■策划:李成东 李远来 朱映真 欧志科 张小龙 ■撰写:吴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