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仙塘镇结合学习移民史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接地气
传承发扬移民精神 接续推动地方发展
■4月25日,仙塘镇龙利村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到东源县移民纪念馆参观,传承发扬移民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帮扶单位筹资兴建的爱民扶贫综合楼,使仙塘镇龙利村村集体和贫困户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仙塘镇龙利村近年新建的村文化广场,配套设施齐全,成为群众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核心提示
近期,受持续干旱影响,万绿湖(新丰江水库)水位下降,一些沉睡水底几十年的历史遗迹,包括清代永定桥和一些民居建筑再次“浮”出水面,无声诉说着一代水库移民为国家和地方建设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谈到移民,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征地。东源县仙塘镇作为县城所在地,为了服务县城各类项目建设,许多村在配合项目征地拆迁工作中被征收了大量土地,特别是龙利村、东方红村、新洋潭村3个水库移民村,再一次将本就不多的土地贡献出来,许多房子被征收的移民或移民后代,再一次走上了迁移安置的道路。
水库移民 舍“小家”成就“大家”
在龙利村入口处,新做的村标识牌上,“龙利村史简介”版块特别显眼。该村党支部书记黄兆恒表示,将村史简介做进村标识牌内,目的是让年轻一代的龙利人了解龙利村的过去,了解龙利人为国家、为地方发展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激励他们继续传承和发扬龙利人的移民精神,接续奋斗,为龙利村、为地方、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958年,为支持新丰江水库建设,世代居住生活在河源县桥头乡龙利村村民,从拥有1万多亩山林和良田、有“龙居龙神龙传人、利古利今利后世”之称的宝地迁至现在的仙塘镇龙利村,先与木京村一起组成东埔公社木京大队,木京为老村,龙利为新村。
1963年,龙利新村从木京村析置,选取龙利为新村名。当时从木京大队分到的山林、耕地面积不足4000亩。为了使有限的土地养活全村人,勇挑重担的龙利人在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黄国雄的带领下,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肩挑手推的方法大兴水利、开荒种田,取得了连年丰收。当时河源有“龙利人不投圩,十字街无米卖”之说,充分证明了龙利人勤劳能干的优良品质。黄国雄也连续两年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聪明的龙利人在村委班子的领导下,派出年轻人外出学习种桑养蚕制茧技术。外出人员学成归来后,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桑蚕产业,将龙利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种桑养蚕基地。据悉,当时龙利村发展桑蚕产业的经验获得省有关领导的肯定。
从龙利村村口出来,右转大概200米就是东源县委、县政府大院,这片土地于1993年河源市郊区撤区建县(东源县)前属于龙利村,为了东源县的发展建设,当时的龙利人再一次听党号召,除居住地外,90%的山林、耕地被政府征收。失去土地,许多龙利人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
这是龙利村移民史的一部分,也是其他移民村移民史的缩影,是移民精神的生动体现。
将移民史
纳入党史学习教育内容
移民精神是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仙塘镇移民村参与征地拆迁工作的过程,可以说是移民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是移民史的一部分。
为此,仙塘镇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通过结合学习当地移民史以及挖掘党员在参与征地拆迁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事迹,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扬移民精神和倡导党员先行,进一步推动仙塘“党建+征地”模式提档升级。
做群众思想工作既是征地的关键点,也是征地的难点,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往往意味着征地工作成功了一半。群众要搬离自己的家园、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这种心情,是很多在城里长大的年轻干部所不能理解的。而那些经历过举家搬迁的移民群众,更是抗拒再次搬迁的安排。
为此,仙塘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将当地移民史纳入党史学习教育范畴,组织各征地项目的党员及其他征地业务骨干前往河源市广东新丰江移民馆和万绿湖博物馆,参观移民文物,了解河源新丰江水库移民历史,感受移民文化和移民精神,以此拉近与涉征群众特别是涉征移民村群众的距离。通过参观,参观人员真切感受到移民顾全大局、舍己为公、艰苦创业的精神,也更能理解涉征群众不愿搬离家园、失去土地的苦衷,从而能设身处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并充分保障涉征群众的权益,促进征地拆迁工作顺利推进。
传承发扬移民精神
接续推进新发展
近年来,得益于党和国家的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好政策,曾经贫穷落后的龙利村实现蝶变,村集体和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子”,村内环境整洁,小公园、小广场、小菜园星罗棋布点缀其中,美丽龙利初露芳华。
位于龙利村第五村民小组的小广场,每天早上都能看到黄捡旺老人打扫广场卫生的身影。老人志愿每天打扫小广场,因为小广场的建设凝聚了他的心血。今年64岁的黄捡旺,是水库移民,1991年入党,是当地有名的“和事佬”,村民有矛盾纠纷都会找他调解。在东源县城“四馆一宫”项目征地过程中,他带头主动做亲属的思想工作,配合政府推动征地工作。
今年,龙利村“两委”班子顺利换届,新班子带来新气象。黄兆恒介绍,村党支部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幸福龙利。同时,将抢抓东源县打造滨江新城的发展契机,继续发扬移民精神,全力推动旧村庄改造,共建共享美丽幸福和谐新龙利。
移民精神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传承。接下来,仙塘镇将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发扬光大移民精神,继续把移民精神、党员先行作用践行到征地拆迁工作中,用移民精神激发全镇党员干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民生实事工程建设、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的热情,团结拼搏、攻坚克难、接续奋斗,谱写仙塘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策划: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朱映真
■组稿:本报记者 田清秀 李成东
特约记者 李远来 蓝天明
通讯员 邱惟 邱劲泽
■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