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半江镇“五不”工作法强化流动党员管理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党建赋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生态环境优美的半江镇,正在全力打造体育运动休闲小镇。
■4月11日,半江镇半江村党总支在市区举行流动党员学习会,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动员该村流动党员为家乡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半江镇新建的趸船码头
■4月9日,半江镇与东源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举办以“发现半江”为主题的聚焦运动休闲小镇摄影大赛,推介半江优美的生态环境。 黄赞福 摄
■位于半江镇横輋村的围埂,是中共新连河龙边区委员会旧址。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党的领导是至关重要的“火车头”。近年来,东源县半江镇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县“东强西优南扩北实”发展战略,牢牢把握西部生态旅游组团发展机遇,围绕打造“体育运动休闲小镇”总体目标,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两大核心任务,突出党建引领,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思路与新路径,成功走出了一条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五不”工作法之路,为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筑牢乡村振兴组织基础,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主力军、排头兵、突击队作用注入了强劲动能和源头活水,确保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党的建设就深入到哪里,通过党建赋能有力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今年以来,半江镇党委按照县委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项目建设百日攻坚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动员会的部署要求,围绕目标,接续奋斗,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载体,坚持以学促干、以干检验学习成效成色,在全镇掀起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行动热潮,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新征程,开创美丽幸福半江建设新局面。
筑牢基层党组织堡垒
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今年换届新当选半江镇西溪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肖力祥, 2012年入党,大专学历,在广州、深圳等地打拼多年,当选为西溪村党支部副书记之前,他在巴伐利亚庄园的喜来登酒店做管理,月薪1万多元。他说,之所以回到家乡,一是因为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好;二是想为乡亲们做点实事,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外出党员肖力祥回乡任职服务家乡,是半江镇党委实施“五不”工作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筑牢基层党组织堡垒,夯实乡村振兴根基的其中一个成功案例。
去年以来,半江镇党委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和动力引擎,严格按照东源县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的部署安排,以实施“五不”工作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为抓手,重点在党的阵地建设、党员教育培训、党员发展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深入实施“头雁工程”“雏雁工程”,扎实推进村“两委”换届选举,不断筑牢基层党组织堡垒,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今年初,全镇9个村如期顺利完成村“两委”换届,共选举产生村“两委”干部49名,新进人员14名;党组织书记100%实现了“三个一肩挑”,其中35岁以下的书记2人、女性书记1人;通过换届,村“两委”干部实现了“三升一降”,妇女比例明显提高,产生女性“两委”成员11名,占村“两委”成员总数的23%;学历层次明显提高,班子成员中高中及以上学历44名,占9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2名,占65.3%;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5岁,比上一届年轻4岁,35岁及以下成员8名。一批政治坚定、工作务实、综合素质高的年轻党员进入了村“两委”班子,提高了班子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去年以来,半江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主力军、排头兵、突击队的作用,为全镇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和项目建设大会战作出重要贡献。以项目建设大会战为例,镇党委对每一个项目安排党员领导和党员中层干部组成突击队,担任项目服务员,为项目提供一对一服务,为项目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素保障、服务保障、安全保障。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助力美丽家乡建设
4月11日上午9时30分,半江镇半江村党总支部在市区的半江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召开党员大会,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在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好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半江村党总支部书记钟四才说,半江村有50名党员,其中有13名党员在市区工作,有了镇委提供的阵地,方便了流动党员参加“三会一课”,为半江村发展贡献力量。
半江镇现有党员417名,其中流动党员就有289人,占党员总人数约70%,且主要集中在市区。为加强流动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发挥好流动党员助力乡村振兴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先进性,半江镇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为依托,采取“五不”工作法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走出一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新路子。
半江镇党委通过“四访三找两联一册”(“四访”即网络访、上门访、电话访、信函访;“三找”即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员;“两联”即一名村党支部党员联系三名流动党员、一名镇机关党支部党员联系三名流动党员;“一册”是指建立流动党员花名册)对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进行集中排查,建立流动党员信息花名册,全面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定期了解他们外出后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建立了“流动党员网上党支部”“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 “杰出乡贤企业党支部”和“流动党员志愿者临时党支部”,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依托这四个“部”,组织流动党员收看收听党中央最新会议精神,开展“党中央重大会议日”学习活动,并在微信群开设流动党员“书记讲堂”“理论大学堂”“二十分钟微课堂”等,经常性组织流动党员开展各种学习培训活动,让流动党员“走读不走样”。通过发动流动党员当好家乡建设的“参谋员”、村“两委”干部的“推荐员”、村内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及致富带富的“司令员”,让流动党员“散人不散心”。通过为流动党员过“政治生日”活动,让流动党员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流动党员集中的市区开展流动党员主题党日活动,让流动党员过上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开展流动党员节日慰问活动,为流动党员送上“家”的关怀;开展流动党员“家庭关爱日”活动,密切关注外出流动党员家庭,使远在他乡的流动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关爱和温暖,让流动党员“缺位不缺爱”。
通过不断摸索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方法途径,半江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质量得到了提高,外出流动党员均能积极支持并参与家乡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三清三拆三整治”、乡村振兴等工作。
“四村联创”示范带动 打出乡村振兴组合拳
“甜蜜乡村、心渡半江”“泊心港湾、茶香珠坑”“源头小镇 、渔获横輋”“红色故园、牧歌西溪”,这是半江镇实施半江、珠坑、横輋、西溪“四村联创”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定位。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半江镇坚持科学规划,投入120多万元统筹编制了半江村、珠坑村、横輋村、西溪村美丽乡村“四村联创”规划方案,深挖山、水、林、泉、瀑等资源,结合四村文化特色、农耕特色、风俗特色,突出“甜蜜文化、茶香文化、渔村文化、红色文化”四大主题,按照“一心一轴五区多节点”的总体规划,努力构建“一廊两翼四片多业态”发展格局,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新模式,传承赓续联创四村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推动错位发展、融合发展、协同发展,打出了一套乡村振兴组合拳。
去年以来,该镇投资2500多万元,统筹安排了8个项目推动圩镇建设,完成了省道341线圩镇段改造、圩镇巷道升级改造、新村民小组道路整治提升、镇卫生院后山环境综合整治,趸船码头建成投入使用,圩镇房屋外立面改造正在实施,森林体育公园一期项目开工建设,圩镇绿化、美化、亮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分步实施“四村联创”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今年以来,半江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西溪村为重点持续推进“四村联创”,补齐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四小园”建设、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短板和弱项,示范带动各村全面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水平,确保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开好局;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机制,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完善适合半江实际的环卫保洁机制;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扎实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实施村庄道路、农村供水安全、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乡村物流建设、农村住房质量提升等建设行动,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半江镇简介】
半江镇位于东源县西北部新丰江水库上游,地处东源、连平和韶关新丰三县交界处,属新丰江库区镇,辖区总面积253.2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9.15平方公里。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丰富,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第一绿洲”。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锡、钨、稀土等。
因旧时从新丰县顺着新丰江水路到河源城,船到半江正好是一半的水程,半江由此得名。2020年,全镇下辖9个行政村,辖区内户籍总数2213户,总人口9981人。全镇有党总支1个、党支部12个、党员417人。
【红色档案】
半江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在粤赣湘边九连山区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位于横輋村的围埂,集中共新连河龙边区委员会旧址、广东江北人民自卫总队东南区指挥所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第二团成立旧址、“半江反围剿”指挥部旧址、新丰党史著名的“半江整风”运动遗址于一身,承载着党和人民早期在半江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
【历史文化】
赵廷客墓,位于半江镇大平輋。赵廷客因子师质贵被加封为中宪大夫[赵廷客,正史无考,皇帝念其教子有方,封其为中宪大夫(正四品)以示褒扬]。赵师质历任知县、通判、同知,室至袁州知府。其孙子赵希俊,官至桃源知县;赵希璜是清朝中叶成就杰出的诗人、画家、学者和金石家,曾充四库誊录,有“岭南四大才子”之誉,深得纪昀、洪亮吉和徐世昌等推崇,先后知延川、略阳、平利、永寿、夏邑等县。《清史稿》评之曰“希璜工诗”。希璜、潘有为、冯敏昌、张锦芳四人被称为清代“岭南四大才子”。
■策划: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朱映真
■组稿:本报记者 田清秀 李成东 特约记者 李远来 蓝天明
通讯员 蓝巧武 吴楚生
■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