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东源县

东源县仙塘镇以抓党建强队伍筑牢全域发展坚强堡垒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1-04-26 10:09:12 来源:河源日报

■仙塘“五公园一中心”的其中一个公园。如今,“五公园一中心”已成为仙塘圩镇和周边群众休闲、健身、娱乐、学习的好去处。

■ 仙塘镇禾溪村生态葡萄园。该镇以蓝莓、葡萄、龙脑樟种植为特色等现代化生态农业初具规模,种植总规模超过3000亩。

■仙塘镇南园古村

■规划有序、配套齐全的仙塘镇镇南路。

■为纪念在热水村樟木礤剿匪战斗中牺牲的9名战士,仙塘镇于1956年9月确认埋葬牺牲战士的墓地为烈士墓,1985年又修建了一座纪念碑。

核心提示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东源县仙塘镇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工作理念,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深化拓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有力抓手,通过“三抓三强”不断扶持壮大集体经济,筑牢乡村振兴的组织根基、人才保障和物质基础。同时,该镇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以做大做强工业产业,提高都市经济实力,带动农业农村同步发展,落实了一批民生项目,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抓党建强队伍

筑牢乡村振兴组织基础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和动力引擎。仙塘镇党委严格按照县委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的部署安排,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抓党建强队伍,通过抓支部建强发展集体经济的“红色堡垒”、抓队伍配强发展集体经济的“红色先锋”、抓产业做强发展集体经济的“红色项目”的“三抓三强”举措,不断扶持壮大集体经济,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该镇党委严格落实有关制度,强化村级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目前,全镇117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章均由党组织统一监管,13个经联社负责人全部由村党总支部书记担任,78个经济社负责人全部由党员担任。将集体经济推进情况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双向述职”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村“两委”干部绩效考核。通过实施“头雁工程”、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青蓝工程”等,鼓励支持20名村干部报读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村干部大专学历班,将7名种养殖能手、致富带头人、返乡人才培养成党员和村级后备力量,并公开招聘了21名大专以上学历、懂经济、会管理、能力强的年轻后备干部,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选强“领头雁”、培育“生力军”、注入“动力源”。

目前,全镇17个村(社区)均已顺利完成党组织和村(社区)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党组织书记全部依法当选村委会主任。13个村经济联合社全部完成社委会、民主监督理财小组换届选举,党组织书记全部依法当选社长。新一届村(社区)“两委”干部共有115人(其中男性70人、女性45人),平均年龄39.8岁,比上一届下降了13%;大学学历10人,大专学历48人,高中、中专学历37人,高中以上学历人数比上一届增长20%。

有了坚强的组织“堡垒”和镇、村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仙塘镇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镇13个村完成了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编制,建立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网格化管理机制,“门前三包”责任牌全部上墙,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整体提质。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成绩突出,东方红村、龙利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全部完工,总投资约2274万元,红光村、禾溪村已成功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家训文化示范点建设、省特级文化站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获得省级基层理论宣讲示范点荣誉称号,是全省唯一一个镇级获奖单位。

抓项目兴产业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仙塘作为东源县城所在地,既要搞工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高都市经济实力,又要兼顾农业农村同步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为此,该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的同时,想方设法盘活空置老旧房屋等资源,吸引人才、资本参与产业振兴发展。

“十三五”时期,该镇共投入镇工业园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补齐园区道路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了“双区”产业转移承载力。引进万峰石材、力升树灯总部、万绿通达、河源嘉诚汽贸、伟宝实业等20多家企业落户工业园,园区企业增长至58家,其中规上企业达29家。创新“党建+征地”模式,保质保量完成了盐东物流园、广师大河源校区、东源县医共体总医院(县人民医院新院)、市国防教育基地、赣深高铁等20多个大项目的征地任务,过去5年累计完成征地超过600万平方米,在全县打出项目征地“仙塘品牌”,跑出项目征地“仙塘速度”,为东源县南部都市经济区建设打通发展空间。今年,结合东源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活动,该镇重点推进东源县第四小学、九里湾九年制公立学校、学府大桥、东江公园等市、县重点民生项目征地工作,同时还投入资金建设仙塘镇公立幼儿园、仙塘中心学生宿舍楼、自来水管网升级改造等民生项目,不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去年,该镇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经济发展快速回稳向好: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68.71亿元,比2015年增长36.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8亿元,比2015年增长162%;完成税收7.03亿元,比2015年增长130%;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018.6元,比2015年增长64%。

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方面,该镇着力优化农业产业体系,主动对接“双区”大市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大力发展蓝莓、葡萄、龙脑樟等特色产业,擦亮仙人塘生态园、蓝莓生态农业基地等品牌,支持热水田园综合体开发,建立集创意农业、农耕体验、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该镇以蓝莓、葡萄、龙脑樟种植为特色等现代化生态农业初具规模,种植总规模超过3000亩;现代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体系搭建成型,仙人塘葡萄生态园采摘游、观塘公园赏花游、观塘民宿集群居家游、南园古村文化游等成为全市旅游“网红地”“打卡点”,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5万人次。

抓民生办实事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仙塘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十三五”时期,该镇累计投入近1亿元,相继完成仙塘镇中心小学生活楼、河东片饮水安全改造工程、圩镇道路升级改造工程、一中心五公园新改建工程等一系列民生项目建设任务,让发展成果惠及全镇人民。建成仙塘镇中心小学力升综合楼、观塘小学新校园,新增学位1000多个;有效落实奖教奖学机制,坚持开展教师节慰问活动,5年来发放奖教奖学和慰问资金超过200万元。完成仙塘卫生院扩建工程,加大对卫生院医疗设施投入,使仙塘卫生院成功创建为国家“群众满意镇卫生院”,全面完善村级卫生站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5年来发放各类生活困难补贴、补助金累计5000多万元。

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该镇以东源创建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为契机,以助力东源创文为动力,巩固全国文明镇成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开展全国卫生镇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圩镇镇容镇貌,打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美丽圩镇。

接下来,该镇将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同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全面服务滨江新城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推进东源县南部组团项目建设百日攻坚,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将“党建+征地”模式提档升级,保障项目建设用地。同时,要加快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建设进度,确保今年的“十大民生实事”工程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另一方面,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党员先行活动,全面落实“门前三包”制度,把党员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业绩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仙塘镇简介】

仙塘镇总面积173平方公里,有13个村,4个社区居委会,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登记人口14.43万人,常住人口约13.19万人,户籍人口3.82万人。镇在册工业企业 57家,其中规上企业28家。

仙塘镇是东源县行政办公驻地,距河源市区不到12公里,是东源县的政治、文化与经济的核心区。东江和205国道、粤赣高速公路、河梅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京九铁路等交通网贯穿仙塘全境,水陆交通便利。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得仙塘成为全县交通网络的中枢和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仙塘镇党委下辖70个党组织(14个党总支,56个党支部),有党员1291人。

【红色档案】

仙塘镇热水村樟木礤有大人岭战斗部队宿营地旧址。在解放初期,省军分区派出第七团,联合原河源县委成立的河源武装大队共160多人,在樟木礤开展剿匪工作。部队在彻底歼灭当地土匪取得战斗胜利的同时,不幸牺牲了9名战士(8男1女)。战斗结束后,当地村民含泪掩埋了他们的遗体,并一直坚持每年扫墓至今。为纪念在热水村樟木礤剿匪战斗中牺牲的9名战士,1956年9月仙塘镇政府确认埋葬牺牲战士的墓地为烈士墓。1985年,镇政府又为烈士建立了一座纪念碑。

【历史文化】

仙塘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镇内有一批保存完好的客家古建筑群,如潘氏“参军第”“大夫第”等,《香港的早晨》电视剧曾在仙塘潘氏古围屋取景;被称为“南园第一村”的潘氏官宦府第是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建筑群,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建于清朝道光元年(1824年)的柳溪书院,是潘氏家族传承其“忠孝传家 诗书启后”家训而建造的,柳溪书院的“开笔礼”仍在传承延续。

■统筹:李成东 朱映真 张小龙 黄仲明

■组稿:本报记者 田清秀 李成东 特约记者 李远来 蓝天明 通讯员 邱惟

■摄影:本报记者 黄赞福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