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召开2021年春季农业生产暨水稻全程机械化育插秧演示现场会
无人农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智慧农业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无人驾驶播种机出现在柳城镇下坝村,当地村民争相围观。
■东源县2021年春季农业生产暨水稻全程机械化育插秧演示现场会,吸引了众多农民群众前来观摩。
■在东源县柳城镇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工作人员正使用插秧机插秧。
■无人驾驶播种机在作业
■东源县柳城镇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
核心提示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始终保持高度危机意识,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东源是全省粮食大县,抓好粮食生产至关重要。东源在春耕生产关键时刻召开全县2021年春季农业生产暨水稻全程机械化育插秧演示现场会,旨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市春季农业生产相关会议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抢抓农时,应对持续干旱天气,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坚决完成国家和省、市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以夏粮首战告捷和全年粮食增产增收的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智能科技
让农业更有魅力有奔头
昨日上午,东源县2021年春季农业生产暨水稻全程机械化育插秧演示现场会在柳城镇下坝村召开,无人驾驶水直播机、无人机直播、无人驾驶旱直播机等种稻机械轮番上演,智能化系统控制机器实现精量精确播种。
活动现场,在没有技术人员操作的情况下,无人驾驶水直播机、无人机直播、无人驾驶旱直播机在田地里有序播种,机器在田间直线耕种并自动掉头连续播种。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周志艳向大家介绍说,无人驾驶水直播机每天可种稻100亩,无人机直播每天可种稻200-300亩,无人驾驶旱直播机每天可种稻120亩。 “这些数据是以机器每天作业8小时计算的,实际上机器通过远程控制可以实现24小时作业。”周志艳说。
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袁文才在活动现场向大家介绍,粮食产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为在更高质量上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促进水稻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华南农业大学和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与东源合作共建“东源现代丝苗香米智慧产业园”(即东源县柳城镇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他表示,华南农业大学和岭南现代农业实验室将持续输出技术,助力东源现代丝苗香米智慧产业园不断升级,努力实现香气增加20%以上,打造颇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优质丝苗香米高端品牌,在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品质的同时,帮助东源稻农丰产增收,让他们在家种粮也能过上好日子。
据悉,此次活动所在地为“东源现代丝苗香米智慧产业园”,位于柳城镇东江沿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打造万亩优质水稻基地。
“东源柳城镇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基地总体规划为1万亩,分为两期建设,一期为2000亩,采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研发成功的无人农场技术,实现水稻全程无人作业,相比传统水稻生产,可节本增效10%以上。”市工商联主席、广东融合生态农业集团董事长欧小鲁说,希望将河源的好山好水利用好,创建东源丝苗香米品牌,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种植,助力河源“融深”“融湾”。
据悉,无人农场是智慧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是指在人工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全程自动控制或机器人自主控制,完成所有农场生产作业的一种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其主要特点是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
当前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节点,东源把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作为推动农业智能化机械化的关键性工作来抓,以实施柳城镇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项目为契机,示范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形成可复制推广、节本高效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辐射带动全县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达到示范一片、成功一片、带动一方的目的。
据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无人驾驶旱直播机可在备耕完成的土地上直接播种,该播种办法较其他播种方式可实现节水30%。同时,该机器在播种后会在种子表面附上薄薄一层土,以免稻种被鸟类啄食。
目标
确保全年粮食总产量保持3亿斤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连续的干旱天气,使东源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此,东源要求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夺取今年粮食丰收的重要意义,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从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全年粮食总产量保持在3亿斤以上,坚决完成国家和省、市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以夏粮首战告捷和全年粮食增产增收的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创新
全力加速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
当前,伴随着新技术的加速涌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各环节,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应运而生,提高了土地、劳动、资本等各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效率。发展智慧农业,是中央有关政策的要求,更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东源作为粤北地区的水稻种植大县,引进无人化技术、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智慧决策等新型手段,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是破解东源农业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
东源县柳城镇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基地就是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研发成功的无人农场和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以及唐湘如教授团队研究出的香稻增香增产关键技术和张泽民教授团队研究出的10个丝苗香米品种,目标是打造高端水稻品牌,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东源要求项目主体单位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各要素保障单位要解放思想,吃透政策、用好政策,千方百计破除资金、用地、环评等要素瓶颈,加强机耕道、水利、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顺利推进扫清障碍。各乡镇要积极鼓励本地农业企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推广机械化种植技术,有力推进农企合作,使项目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措施
提升 “三农”高质量发展成色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
今年,东源县将全力推进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高区和省级综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推动中国无抗家禽养殖产业园、光明鸽产业园、“三个百园”首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抓好顺天镇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实施,以“主人翁”的精神将灯塔盆地打造成为引领全市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平台;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做实“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重点做大做强板栗、茶叶、蓝莓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充分发挥蓝莓研究中心的作用,推广先进种植经验和种植技术,力争今年新增蓝莓种植面积2万亩,并加快板栗、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确保今年底实现投产;全力推动蓝莓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争取年内创建成功;要扩大品牌效应,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让“绿色、安全、健康”成为东源农产品的鲜明特征。同时,要扶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休闲乡村旅游,加快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增值空间,推动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
东源还将举全县之力支持顺天镇在全省乡村振兴大擂台中取得优异成绩,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推动全县从“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型,努力打造党建引领、活力迸发、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东源样板”。
■策划:李成东 李远来 张小龙 朱映真
■组稿:本报记者 王亚娇 李成东
特约记者 李远来 蓝天明 通讯员 林国平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