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老城数家珍
■毛绮霞
老了总是怀旧。我时常在脑海中翻阅和平城古老中充满着灵动,端庄中隐含秀雅的画册。
古老体现在厚重的城墙砖上、被打水竹竿磨损出条条深痕的石井栏上,体现在传说王阳明手植的那棵古榕上。端庄则体现在徐家祠的石刻对联中、县政府的黛瓦白墙中,还有从东山下传来的教堂钟声中。
何止这些啊!
在地名中就可以品味出古老来:学前街,那是明代学宫前面的街道;学宫的右边有个艄山仓,若说建仓至今500年,算是保守了;而官方兴建的县衙、西校场、关帝庙、三义宫、城楼、飞凤桥、跃龙桥、高桥、仙人桥等,大多都是明朝或清初所建。
而端庄的页面处处都有:三级而建的县衙背靠凤岭,对江塔遥遥相对;威武的北城楼枕山面南,耸立苍穹;坚实的铁桥横架两岸,长龙卧波。那城墙的迤逦壮观、学宫的恢宏、飞凤桥麻石巨墩的浑厚、九井十八厅的宽大、纪念碑的肃穆、教堂清静等等,我似乎仍可见其容,闻其声。
时间长了就成了古老,在古老中生出雅逸来,则是为古老生色增辉了。
仙人桥、平章阁、魁星楼、培元亭、六甲街、志善街、梅花祠,这些建筑的命名飘溢着雅逸之气,而位列八景的北楼古松、东山耸翠、宝塔仰霄就更使人心旷神怡了。由于门额上书法的娟秀,我对袁氏书舍、叶氏书舍和赖氏书舍这几个书舍印象深刻,而陈立夫所题三攸第,更是笔力内敛,尤显别致。县政府的大榕树枝柯舒展,绿叶婆娑,亭亭可爱;和平中学的朴树高大耸立,校楼相映,晚上窗灯匀抹,更显婀娜。和平的雅逸,何止在这一个个的点呢?往往是连成一片的。徜徉在城西街,那细长石阶,有看得见的精巧;和平中学校园分教处侧边课室后面的小花园内,一座小亭点缀其中,园内梨树、黄皮树结满了果子,桂花、含笑花、月季花花开之时,那叶色、果形、花气,无不令人心醉。在狮子山溯流上望,两岸楼宇错落、街道纵横,和平河弯流其间,给山城带来了几许灵动。以前我时常想,和平城的雅逸从何而来?有一天,我登上北楼岗眺望,浰江的浩渺、科笔尖的奇秀、仙女石的素洁、铁心嶂的横亘、漆木寨的苍翠,历历可数。和平城置身于山环水抱之中,雅逸灵秀就顺理成章了,难怪城西旁的村庄取名雅水,难怪有户钟姓手工制作的女用纸伞色泽鲜艳,美似彩荷。
小时候贪玩,我们常用小畚箕去和平河捞小鱼,渔获后装入玻璃瓶里玩赏。
那时和平河水真清,游鱼可数,沿河人家都在河边挑水饮用。
农历三、六、九日,是和平街圩日,街两旁摆满各种土特产,小吃和玩具随处可见,人来人往,挤不开身。和平城最热闹的是正月十三,街上添了各式花灯,五颜六色,栩栩如生。泥鸡吹出的曲调、木鱼吹出的响哨与小摇摇鼓、小鼓、大鼓、小喇叭的声音混合在一起,让街道增添了生气。玩的呢,有“鸡啄米”、“猴子打秋千”、灯笼、竹笛、蛇皮制的二胡等等。
和平的美食声名在外。油锅里炸着铁勺粄、油糍,街边摊档的粥粄、薯丸、排粉丝、黑白凉粉、扎粉丝、排粉丝、粄皮、各种糕饼、五香花生、芝麻糖、麦芽糖等等,满街香气四溢,引得人口水直流。到了山上,野果如山稔子、算盘子、桔扭、蝉梨、竹橘、山糖梨等成熟后,箩箩筐筐成行成列,买卖熙攘。记得横街尾榕树头下有间牛肉店,门前锅里煮着牛肉丸、牛腩、牛杂,可与汤粉一起搭配,远道来赴圩的人大多在此午餐,生意很红火。我小时候最惦记的六户祠门前的果园,桃、李、橘子、枇杷、黄皮,一应俱全,但常常因果子未熟被人先摘而怅然若失。
和平的民俗丰富。小时候,每逢关帝、城隍率队出巡时,我总是早早出去观看。关帝、城隍的座像抬到轿子上,由兵丁抬着,前面一人鸣锣开道,紧跟着两个高举“回避”字样牌子的兵丁,再后面是一队吹鼓手,吹吹打打,沿街巡行。轿子两旁有好些穿着古服、面部化妆的童男童女,童女摇着花扇,童男握着兵器,人们称这叫 “装故事”。沿途的居民都出来驻足观看,邻近乡村的人则是争先恐后地挤来拥去,跟在后面争相观看。大人看见巡行队伍里的关帝和城隍,都会合手致敬,祈求保佑,孩子们喜欢的是看 “装故事”里的童男童女。
每年大年初一和初二,县城的舞狮舞龙队先到各屋和各商店拜年,然后在大屋门前坪地上表演、采青。这两天鞭炮声响不停,锣鼓喧天,人们兴高采烈,围着狮龙队观看精彩的表演,小男孩跟着队伍从这屋到那屋,从左街到右街,好像永远都看不厌。到了夜晚,香火龙和鳌鱼灯表演比龙狮更为好看,大街小巷人头攒动,一直热闹到深夜。
家乡的民俗活动在隆重中夹杂着喜庆的热闹,糅合着对未来的祈祷。
是啊,在人们的祈祷中,家乡的变化巨大,我希望后人能数出更多的家珍来。
祝福和平!
(注:毛绮霞,今年93岁,曾在和平县从教40年,1986年于和平中学退休,现居深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