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读邓醒群《给梦安个窝》有感
■罗洪安
初拿到《给梦安个窝》这本书,立刻被极具诗情的书名所吸引,一连串的问题在脑海中浮想联翩,作者的梦是什么?怎么给梦安个窝?
一本好书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等我反反复复地阅读,不同时间不同境遇阅读,内心总是会被作者的文字掀起阵阵涟漪,此前喜欢作者的现代诗,不想在作者的散文世界里也让我如此陶醉。
《给梦安个窝》一共分了三辑:起舞、转身、浅出,这三个大标题设计巧妙,蕴含着作者内心的追求,也足见作者那诗意的眼睛,为梦而努力去追寻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在第一辑《起舞》中,让我感受到“每一个起舞的日子都值得被记录”,他在刀尖上起舞,在文学上起舞,在生活中翩翩起舞。第一篇《紫金义士钟丁先》大有标杆之意,文末“浩气长留珠海月,忠肝化作玉壶冰”一句,我觉得既是对钟先生的评价,也是作者内心梦想的追求,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所在。刀尖上的舞者,那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清醒。《悲剧,源于精神病》《亲历血腥血案》,那是作者在职场上起舞的所见所闻,每一宗案件背后都有着发人深省的前因后果。每一宗案件后面的真相,都为人们敲响警钟,发人深省。文学上的舞者,那是“白云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作者不单在现代诗上开花结果,而且在散文上也争相绽放。《自己的诗集》一文中,更是体现了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小处着墨,见得作者的大情怀,通过文字带给人间温暖,记录每一个起舞的日子。
在第二辑《转身》里,我仿佛看见了作者“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影子,屈夫子的这句话亦是作者为人的永恒追求,做一个人间清醒的人。这一辑,作者写了四季,春夏秋冬都写了,但他对春天却情有独钟,至少有六篇是与春天相关的作品,作者在《春天,我经过那片土地》中写道:“春天最美,美在赐予万物生命而不语,美在至善至简,特别是对我这个从鬼门关回来的人而言,更是要心怀感恩,心怀敬畏,与其在是非恩怨中打转,不如尽情享受这春风。”于作者而言,春天是一个写作的季节,也是一个在职场希冀战胜苦难的季节,不管有着怎样的际遇,都想去拥抱一个不一样的春天,转身而来,尽可能做到最好的自己。转身成为一个写作者,转身成为一名人民警察,都是因为作者的信仰之光,充满着力量,正如作者在《光,或者信仰和力量》中写道:“心中有光,就有希望;心中有信仰,力量无穷;有光,在追梦的路上,无惧困难与挫折,并终将抵达胜利的彼岸。”我想,这才是作者内心的真正呼唤,也是作者在文学和事业的追梦路上,无畏无惧,奋勇向前的最好写照。我肃然起敬,致敬这位文学朋友——人民的警察,希望他坚定理想信念,点亮梦想的星光,一路向光而行。
这本书的第三辑以《浅出》为大标题,立意深入浅出,鞭辟入里。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俞樾在《湖楼笔谈》六中写道:“盖诗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显出。入之不深,则有浅易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之患。”大标题是作者为写作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要写就写能让人醍醐灌顶、沁人心脾的文字。自2013年至2020年的笔耕不辍,日记体的形式写作在叙述方式上多采用第一人称,以日记主人公所历、所见、所闻、所感的方式叙述事件、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日记体形式的真实性既满足了我们读者的窥视欲望,也符合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虚构,让读者在这种形式中更好地窥探出作者的内心。在随心所欲和不拘一格的写作内容之中,一个相对封闭的私人空间在读者眼前一点点地显现出来。倾听作者内心的呼唤,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我,如自己的心境一般,剖析在自己面前。“醉,无忧无愁;醉,理想境界都在其中。幻想在深山老林,一间茅屋,耕山,砍柴,锄地,种菜。一杯浊酒,一杯淡茶品到风清月朗。”读完这些文字,何尝不是自己的呼声,想到自己,想到海子那“春暖花开”,能让人浮想联翩的安静文字,一种舒服、惬意的情感又跃然纸上。这种真实的文字令人喜欢,仿佛置身其中!
“莫问明朝何处,且听松涛如语”“踏尽人间风雨,守卫安宁一路”,我脑海里反复出现这两句诗,听着作者文字喃喃细语,感受作者的大情怀,那是写作者的真情实意,那是作者职场事业的责任担当。“心有诗书,胸有情怀,率性随缘,处处都是水云间”,相信作者在这生根发芽的梦里,能舞袖翩翩,“得以衣带渐宽终不悔”,勇敢地奔赴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走向更光明的康庄大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