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于谦
■张伟棠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童年时代到现在,我一直都很喜欢吟诵这首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远大的理想、高洁的情怀。听老师说,这首《石灰吟》是明朝名臣于谦十二岁时创作的。我对于谦肃然起敬。这种敬意伴着我走过了几十个春夏秋冬。
但是,一直以来,我对于谦都不是很了解。直到参观了杭州于谦祠,后来又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对这位民族英雄才有了更深刻印象。继而,也产生了更崇高的敬意。
五月杭州,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西湖岸边,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位于三台山景区的于谦祠掩映在绿林深处,显得颇为清静。
沿着山路拾级而上,一座四柱花岗岩大牌坊赫然在目。“热血千秋”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两边的对联是:“远望岳坟千古并推双少保,近邻花港一抔永镇三台山。”
牌坊后的传统古建筑就是于谦祠,白墙灰瓦,朱漆大门。门楣上“于忠肃公祠”五个大字庄严肃穆。两边的对联是:“两袖清风昭万世,一轮明月耀三台。”
祠堂里面的装修以朱红色为主,各种简介和陈列整整有条。正殿矗立着于谦全身像,约四五米高,“威严肃立,双目炯炯,正气凛然”。游人到此,仰望于公,不少人还行跪拜礼。
于谦祠北侧芳草萋萋,石雕林立,一座古墓静卧其间。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1822年6月林则徐任职杭州,倡议并带头捐资整修祠墓,还刻了“百世一人”匾额以示对于谦丰功伟绩的高度概括。
于谦与岳飞、张煌言被称为“西湖三雄”。他生于1398年,自幼与父母一样崇拜民族英雄文天祥,立下报国大志。23岁考中进士后为官,30多年如一日,勤学苦练,执政为民,大公无私,忠心义烈。
作为明朝的清廉官,于谦从不同流合污。他平生素俭,多次将送礼者拒之门外。任河南山西巡抚时,他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陷害下狱,“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挺而复任”。后官至尚书、太傅、少保。59岁那年,明英宗复辟,于谦含冤遇害。被抄家时,人们才发现这位身居高位的大官居然家室简陋、一贫如洗。皇帝赏赐给他的蟒袍和宝剑也锁起来,从不炫耀。他的事迹广为流传,明英宗得知甚为懊悔。明英宗儿子明宪宗登基后马上为于谦恢复名誉并重用他儿子于晏。
作为明朝的政治家,于谦始终为国操劳。他为官之后,一直鞠躬尽瘁,不遗余力。“土木大败”后明朝危在旦夕,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力挽狂澜,凝聚人心、稳定大局。当时朝政繁忙,他却坐怀不乱;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他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独运征调,合乎机宜;他体现民意,为民办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作为明朝的军事家,于谦极具军事才能。1449年,瓦剌军劫持明英宗大举进犯,明朝军队大势已去。于谦虽为文官,但他义不容辞,临危受命,组建军队,亲自挂帅,日夜奋战,保卫了北京,保卫了国家,并收复了已失去的大部分国土。击退敌人后,他仍积极备战,调兵遣将,屯守边关,保国安宁,经济得以发展。
作为封建时代的高官,于谦所遭遇的不幸也让人唏嘘。但是,他的事迹时时刻刻都让我感动。一个毫无私心杂念的人,一个没有过失错误的人,一个为民族利益舍却一切的人,一个被冤屈入狱而不讲怨言的人,一个身居要位却一贫如洗的人。有多少人能做到?
仰望于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