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巡天河八万里
■叶碧权
我不是孙悟空,也没有宇宙飞船,我住在地球上,却快乐地享受着日巡天河八万里的待遇。
儿时的夏夜,时常拿一张小凳子坐在母亲的前面乘凉,抬头遥望深远的夜空,繁星点点,在天空中间星星尤为密集,从东边的山头连到西边的屋后,母亲说那就是天河。我问过大人天河有多宽,他们说浩瀚无边。母亲的蒲扇习习凉风,把我对那天空的遐想吹到了天边。
天空中有两颗比较亮的星星,落在天河两边,人们说那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后来我从母亲那里听到那个美丽而忧伤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每年的七夕他们都会越过天河相会一天,然后又分开,隔河守望。小时候不懂得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不同角度观察两个恒星距离会产生变化,却一直以为星星会走动,坚信一个星星代表着一路神仙,天河是神仙游玩的地方,那里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
上初中以后,地理书简单地介绍了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和月亮的知识,让我逐渐了解了宇宙,激发起我对太空无限的求知欲望。那时地理不是主科,也没有现在先进的悬浮地球仪来讲学,地理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剩下天空任由大家各自想象,致使很多有关宇宙的知识无法悟透,同学们也是一知半解。
高中的地理书有天文学的两个章节,对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让人对宇宙的认识有了一个更大提高,想象空间拓展了几圈。后来我在书店买了几本有关宇宙知识的书籍,学习了更多的知识点,脑海里对宇宙的描绘又多了一些。
通过对天空的观察和所学知识的综合思考,让我渐渐明白,宇宙大得那么可怕,即使目前的天文仪器,也无法测量到它的边缘,只是推测为近千亿光年。宇宙由无数个运动着的星系组成,星系之间互有引力,这样可以保持着宇宙的平衡和稳定。不规律的星系运动偶尔会互相碰撞,这样会产生剧烈的宇宙爆炸或重组成更大的星系、新星系,只不过是相隔太遥远,我们地球无法观察到,在几百万年的人类史上,尚没有记录而已。
银河系是太阳系的家。银河系是一个不断旋转的棒旋大星系,整体样子像一个飞碟状,恒星分布中间厚密四周薄稀,呈扁球体,核心区是银核,有几条旋臂,有近四千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太阳系处于银河系外旋臂,是银河系恒星中的一员,质量在银河系总质量中却微不足道。
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两者旋转的平面相近,因此我们总是白天看到太阳东起西落,夜里观察到天河总在地球赤道附近。人类在地球上观察星空,当夏季和秋季地球转到太阳与银河中心之间时,背光的那边是银河系中心区域,恒星密密麻麻,天河在夜空中特别明显。当地球转到太阳的另一面,太阳处于地球和银河中心之间,此时地球是冬季和春季,地球的背光面是银河系外边缘,那片宇宙恒星稀稀疏疏。这就是我们总说夏季和秋季夜空星星众多,冬季和春季夜空星星稀少的原因。
太阳系是地球的家。太阳系以太阳为核心,外围分布有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太阳会自转,只不过像一团火球,我们肉眼无法判断其转速。太阳自转形成引力,使八大行星都位于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运行,朝同一方向绕其公转。以太阳为中心往外排序,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大约是1.5亿公里,这距离简直是神仙安排好的,不远也不近,阳光既可保证地球表面适合生物生存温度,又可使水不结冰或汽化。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黄面与自转赤道平面,有一定的交角,天文学上称为黄赤交角。正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不断移动,产生了四季更替、季风变换、南北极圈范围内极昼极夜现象,让地球生机勃勃,谱写生命的神话。
地球围绕太阳转,月亮围绕地球转。假设以太阳为一边定点,地球和月亮当作两个位置会变化的星体,若地球在中间,月亮在另一边,刚好三点成一直线时,因地球体积比月亮大,地球挡住了月亮的阳光,在地球上观察,就产生月食天象。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同样是刚好三点一线时,月亮挡住了地球上某些地方的阳光,就产生了日食天象。
宇宙无边无际,神秘得很;恒星互不联系,而它们却互有引力且密切相关;月亮引力让地球产生潮汐,让地球生生不息……人类不断探索太空,随着知识的积累,再加以分析考究,可以解释很多自然现象,使人类的认知能力豁然开朗,觉得很有意思。
在茫茫宇宙中,太阳带着地球不倦地在银河系中飞驰,即使你待在地球上一动不动,我们也乘坐着地球在宇宙中穿梭,正如毛主席诗中的那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