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牛歌
□钟小巧
“正月花来正月花,新做门楼新厅下。新做柱头排瓦角,瓦角排成牡丹花……”
歌声从挑花篮村姑嘴里蹿出来,深沉、缠绵、悠远,就像眼前的围龙屋,苍老,却弥新。
这村姑,是我的婆婆,耄耋之年了,竟还能上台表演。
表演的节目,叫“舞牛歌”。
听婆婆说,春节期间,村里以“脱贫攻坚”为主题要搞一场文化活动,就是篮球赛和文艺表演。婆婆要我们回老家过年,说她表演舞牛歌,给她捧捧场。
两年没回了,发现村子焕然一新:村口的牌坊高大上,主村道两旁楼屋外墙统一成浅咖啡色,一路干净而亮丽。我婆家经济社古老的围龙屋还在,墙刷新一白,瓦换作琉璃瓦,门楼柱头厅下(祠堂)都整修了一番。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围龙屋前的晒谷坪(客家人叫“地堂”)。曾闲置十几年的烂旧地堂,现变作了崭新的文化广场。地堂两头,各安装了一个篮球架,地面还铺上塑胶,成了篮球场,四周还安装了多盏太阳能照明灯。靠近半月池塘这边,筑起了一个有三级台阶的大舞台,台墙正中刻着“文化广场”四个鲜红大字。
文化广场上,呐喊声、锣鼓声、欢呼声,声声震天,热闹异常,不亚于城市文化活动。篮球赛,是近几年春节兴起的乡村文化活动,之前是在村小学球场举行的,现在搬这里来了。舞牛歌、广场舞等文艺表演,穿插在篮球比赛中,相当于NBA比赛休息间隙篮球宝贝表演节目。
多有创意。文体结合,新旧交互,古老与新潮,传统与创意,相得益彰。尤其是舞牛歌,我有所闻却未所见。
舞牛歌沉寂太久了,现要复活,谈何容易?还好,以前的村文艺宣传队队员还有几位健在。我婆婆就是其中之一。
以老带新。婆婆说,再不传教,就彻底荒废了,消失了。
舞牛歌本是旧时官方举办的春耕春播仪式,后搬到春节民间舞台上了。艰苦的劳动,赋予诗意化,就像现在流行的一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舞牛歌,就是农民的诗和远方:“打起锣鼓响悠悠,人家舞狮我舞牛,人家舞狮得快乐,公式地(我们)舞牛庆丰收。”
篮球赛中场休息时,舞牛歌闪亮登场。舞牛歌以采茶舞的表演形式,用客家山歌的唱腔,锣鼓等打击乐伴奏,由双人钻进竹木制成的牛肚里合演牛,时而方步稳健,时而趔趔趄趄,摇头摆尾,憨态可掬,似乎是在接受人们的赞颂。
牛前面有一牵牛人,抚摸着牛,抚摸一处,便唱一段:“摸摸牛头摸牛耳,农家耕田全靠你;摸摸牛头摸牛眼,薯粟豆麦粮增产;摸摸牛头摸牛尾,耕夫步步紧相随;摸摸牛头摸牛身,风调雨顺好耕耘;摸摸牛头摸牛脚,不愁吃来不愁着;牛儿是个农家宝,生活改善家家好。”动作滑稽,神态却深情,让人忍俊不禁。
牛后面有一农夫,扶着犁耙,手扬竹鞭,作犁田状,唱道:“牛鞭一挥响赳赳,阿哥上场舞黄牛。上古传下黄牛调,公式(我)也唔(不)知几春秋……”农夫赶牛、犁田、耙地等动作要求必须十分逼真,稍有破绽,观众就要唱歌来讥讽:“手拿金花金黄黄,犁田大伯唔在行。丁丁圆圆(一圈圈)犁紧转,样般(怎么)中间唔开行。”农夫随即接过话头,逗趣作答:“锣鼓打来闹洋洋,老兄讲得也在行。系你唔知公式心意,留出中间做鱼塘。”演员和观众互动,互相逗乐,互相打趣,充满着农家热烈而又和谐的气氛。
后面还有三个挑花篮的村姑,那是婆婆带着两个年轻村姑,绕着牛袅袅娜娜地舞蹈。婆婆年岁大,但唱功不差,负责唱。每绕三圈,便停一次,唱一曲,唱《十二月·长工》:“正月十五起长工,手巾一条鞋一双,人人问公式去奈(哪)里?公式去出门做长工……十二月长工太可怜,手拿包袱转过年,爷娘看见多欢喜,打开包袱冇个钱。”唱《十二月·花》:“二月花来二月花,二月竹笋正生芽,清明前后拗竹笋,立秋处暑倒竹麻……十月花来十月花,姜公九代不分家。门前种有千年竹,和气团圆共一家。”先唱忧,后唱喜。
现场人气爆棚,春节气氛前所未有的浓厚。舞牛歌,很乡土,却融满农民智慧,虽登不了像星光大道那样的大雅之堂,在乡下,却如此博得众人喜爱。尤其上了些年纪的观众,如孩子大姑妈所说,听到这些相关二十四节气和农事活动的唱词,就不禁想起老牛、田野、庄稼、山岗、河流……但读大一的女儿却没有耕牛记忆(老家耕牛已被铁牛替代了),咋舌地说好玩好玩。对舞牛歌的理解和认知,她或许能百度到,但那只是文字或图像的灌输。真正要记住牛,记住舞,记住歌,记住围龙屋,记住我们的根,春节的民俗文化活动尤显意义重大。于是,我及时接过女儿话头:“回去让奶奶也教你哟。”
他们演完下舞台时,婆婆竟手指向观众即兴加唱了一句:“铁牛耕田突突响,蔬果满地谷满仓,铁牛耙地突突起,脱贫攻坚全靠你。”
掌声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