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和平
和平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区,古称和平县为 " 联络闽广,带控龙南、安远,要害之地。" 公元前214年至南朝齐代时,为龙川属地。明正德十三年(1518)置县,定名“和平县”,“建县之所,地名和平,以地名县。”“和平县是广东省22个老区之一”,林若、郑群等老领导以及一大批革命老前辈曾经在此战斗生活过,把红色基因深深根植在这片土地上。
中共和平县第一个支部诞生地——热水东华小学
1934年春,罗响、张觉青创办东华小学,并以此为基地,举办农民夜校,宣传抗日,唤醒民众,成立农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1938年3月,中共南方工委派麦任(麦文,东莞人)到东江上游龙川、和平等县开展恢复和建立党组织工作。经黄用舒介绍,麦任认识了进步青年罗响,并随罗响到热水考察,先后介绍罗响、张觉青入党。8月,在此成立中共和平县支部(隶属中共龙川中心支部领导),书记罗响,组织委员张觉青,宣传委员叶镜芬,共有党员13人。 1939年10月,中共和平县地方组织创始人罗响被推选为“中共七大代表”,罗响到延安后,改名方华。2011年,县委县政府拨款修缮,并被列为“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源市中共党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中国“工合” 和平事务所旧址——和平县印刷厂
中国“工合” 和平事务所旧址——和平县印刷厂位于和平县阳明镇先烈路。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和平事务所,简称中国“工合”和平事务所,成立于1939年春,是在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和斯诺夫妇的倡议下筹建的。成立之后迅速发展,管辖近20个县“工合”工作。
在党的领导下,和平“工合”事务所为抗日救亡运动作出过重要贡献:一是掩护了地下党组织。二是培养建设人才,发展了手工业生产。三是为党印制了大量文件、传单,很好地配合抗日救亡活动。四是为党组织提供了活动经费。2019年被列为“河源市第二批中共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中共四联中学支部成立地
和平县四联中学位于和平县彭寨街镇,创办于1940年春,原名“四约联立中学”,简称四联中学,首任校长陈启珩,董事长黄明甫,都是爱国开明伸士。四联中学创办后,中共和平县委派东水大坝支部党员刘奇(骆冠宙)和骆西锦到联中读书,开展党的学生工作,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利用学生会,组织开展进步活动。是年2月,成立中共四联中学支部。支部成立后,积极团结进步学生,秘密发展壮大党组织,从而,联中成了和东地区党的活动中心。
1941年7月,四联中学成立了总支部,下辖两个分支部,共有党员39人,刘奇任书记。学生们都来自和东区的青年,对和东区广大农村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学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成长为党的领导骨干力量,为斗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6年10月,被列为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被列为“河源市第二批中共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中共九连地区工作委员会旧址
和平县青州镇永丰村,是个富有红色历史文化底蕴的革命老区村庄。在该村斋公背自然村,中共九连地区工作委员会曾在此办公。解放前,这里诞生了《人民报》,建立了交通情报站,成为游击队经常驻扎休整的地方,为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1月在香港成立中共九连地区工作委员会,严尚民任书记,魏南金、钟俊贤为常委,曾志云为委员。3月底,中共九连工委移驻和平县青州一带,领导九连地区恢复武装斗争。1948年6月,撤销九连工委,成立“中共九连地区委员会”,魏南金任书记,钟俊贤任副书记,郑群、黄中强、曾志云为常委,驻地未变。期间,严尚民奉调粤赣湘边区党委任职,统管九连地区工作。
和东行政委员会旧址
和东行政委员会旧址位于古寨镇嶂下村。1939年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嶂下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5年11月,东江纵队第三支队挺进九连山开辟革命根据地及北撤后开展隐蔽活动时,林镜秋带领小分队于到达嶂下进行革命活动,嶂下人民将空置的房子让给部队驻扎办公。在当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下,嶂下成为和东区武装斗争一面旗帜。恢复武装斗争后,林镜秋率领小分队再次进入嶂下,建立大本营。并在这里迎来了革命高潮,他们在此筹谋决策,领导和东军民进行反“三征”破分粮,摧毁反动政权,壮大人民武装力量,粉碎敌人多次“扫荡”,建立民主政权,开展土地改革,嶂下成为和东地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被称为“小延安”。
1948年6月,和东县行政委员会在古寨嶂下成立,林镜秋任主席。上属中共九连工委领导,下辖和东地区、龙川北部地区。2019年,被河源市列为“中共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和平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和平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建于1957年2月。碑上镌刻有和平县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各个时期牺牲的459多位烈士英名,其中团以上干部5名。1983年春重修,经数年努力,修建成烈士陵园,占地64亩。1985年,被定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河源市政府授予“河源市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2年被广东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第二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
传承优秀品质,弘扬伟大精神。革命先辈在和平留下的每一个脚印代表着信念,每一颗红星闪耀着希望。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这是不朽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