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龙川
龙川是块红色的土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川苏区与赣南的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毛泽东、彭湃、彭德怀、古柏、古大存、王稼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到过龙川,对龙川苏区的革命活动极为关切,留下光辉的足迹,给龙川苏区以巨大的鼓舞。中央红军和赣南红军多次转战龙川。龙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县内多处地区建立起革命武装斗争组织,成立苏维埃政府,建立红色政权,发动和组织龙川县内劳苦大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革命政权染红了龙川的大片江山。
老隆福建会馆位于龙川县老隆镇华新居委会华新路39号,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为当时在龙川县的闽籍商人投资兴建的同乡会会所。
1923年,彭湃两驻福建会馆,与当时退守东江的广东军阀陈炯明谈判,借助陈炯明的影响并请他写信给海丰县长王作新释放在海陆丰“七五”农潮中被捕的农会干部。1925年10月东征军左路军曾在福建会馆设立指挥部,左路军纵队长程潜和党代表林伯渠也随军住在这里。1941年香港文化大营救中,福建会馆成为文化名人赴内地的中转站指挥部。1949年6月1日龙川县人民政府在会馆成立。后为老隆镇人民政府等机关单位使用。
龙川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龙川县佗城镇三印村上印寨。上印寨建于清代,坐东向西,原为客家方形围屋,面积大约1000平方米。
1928年3月6日,龙川县苏维埃政府在上印寨成立。大会推选黄克、黄觉群等人为政府委员,黄克为政府主席。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积极领导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并将四甲、坪田及鹤市、通衢、登云和黄布等地革命武装合编为“东江工农革命军”。
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龙川县回龙镇大塘村大塘肚。192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华、兴宁和龙川三县的“年关”工农武装起义失败后,三县边界山区成为革命力量进行开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
1929年1月,中共龙川县临时工作委员会和龙川县临时革委会在大塘肚成立,叶卓任县临委书记,并组建东江游击队。
3月初,五华、兴宁和龙川三县工农代表大会在大塘肚召开,出席代表80多人。大会通过成立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
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是闽粤赣边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县苏维埃政府,以大塘肚为中心的五兴龙苏区正式形成。五兴龙苏区的创建,是毛泽东同志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农村包围城市,走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伟大实践,是其后来形成闽粤赣苏区并成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在红色斗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929年6月至1930年冬,敌人对五兴龙县苏区机关驻地龙川大塘肚进行了反复“围剿”,当地男女老少都参加了反“围剿”。一年多时间里,大塘肚根据地经历了大小战斗24次。以致大塘肚苏区十室九空,苏维埃政府旧址多次被敌人放火焚烧。
叶卓故居位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登云镇东山村东苏。建于清代,是一座双围龙客家民居。叶卓曾三次在该屋召开进步青年和党员会议,并成立党支部。土地革命时期该屋包括叶卓在内共有13人参加革命,8人壮烈牺牲。
叶卓(原名卓庆,1891~1930),龙川县登云镇东山村人,龙川县早期的中共党员、党组织和革命的重要领导人,闽粤赣边五(华)兴(宁)龙(川)县苏维埃政府和苏区的主要创建人。历任广州石行工会主席、龙川县苏维埃政府委员、中共五兴龙县临委书记、中共龙川县临委书记和中共龙川县委组织部长等职。除在县内开展革命工作外,曾参加中共领导的广州起义和梅城起义。1930年7月,叶卓在革命工作中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2月被杀害。
小参村农民协会旧址即竹园围,位于细坳镇小参村。旧址是一座建于清代的客家民居。大革命时期小参村农民协会在此成立。抗日战争期间为小参抗日救亡宣传队办公场所。1949年人民解放军东二支二团九营九连即“小参游击连”在此组建。
粤赣苏区食盐储运中转站即仪象楼,是一座建于清代的客家方形屋。1930-1932年间,李云山等组组织地下送盐队为安远红军输送食盐,仪象楼就是当时的储盐处。
据不完全统计,龙川人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有251人牺牲。其中有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杀害的有共青团两广区委书记、中共五兴龙县临委书记、中共赤龙铁区委书记、农协主席等122人;在江西中央苏区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61人;在龙川大塘肚战斗中牺牲的有10人;在兴宁大坪、大龙田等战斗中牺牲的有13人,在龙川南水战斗中牺牲的有7人;在龙川茶活与敌作战三昼夜,最后弹尽粮绝葬身火海有18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龙川这些革命先烈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