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视窗

“慢教育”产出“快跑者”

河源广赋以贯通培养解锁学子“成长密码”

2025-07-21 16:03:09 来源:河源日报

河源广赋创新学校全貌

在“短平快”教育模式席卷的当下,不少学校将应试技巧训练作为提升成绩的“捷径”,而河源广赋创新学校(下称河源广赋)却始终坚守“贯通培养”的教育初心。

这所年轻的学校,正用逐年递增的学业数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鲜活案例,以及家长教育观念的深层转变,逐步破解“生源决定未来” 的教育执念,更在“双减”背景下为区域教育转型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破局“速成思维”

贯通培养让“入口”

到“出口”实现质变

8时,河源广赋的实验室里,学生在物理老师的指导下调试实验设备;每逢周末,辩论社成员自觉来到教室提前为辩论赛梳理辩论文本逻辑框架;操场跑道上,晨跑的学生队伍步伐整齐……这一幅幅多元的校园图景,恰是该校“贯通培养”理念的具体表现。

“教育不是‘填鸭’,更不能‘速成’。” 该校校长马建红在接受采访时直言,“短平快模式或许能让学生在某次考试中突击提分,但会透支学习兴趣和长期潜力。我们将坚持贯通培养,就是要搭建可持续成长的生态,让学生既能考得好,更能走得远。”

这样的坚持,在生源与成果的“逆向逆袭”中得到了印证。数据统计显示,按照当年中考成绩位次,2023年该校高一新生的高分段人数仅有222人,到今年高二期末,高分段人数上涨至356人。需要注意的是,“塔尖”群体的扩容更为显著,入学时全市前 550名的学生仅3人,如今高二已有8人跻身这一行列,优质生源占比提升166%。这种强劲势头在2024级学生身上同样展现,仅入学一年,各层次学业表现均呈倍数增长。

高二年级学生黄星博的成长轨迹,是贯通培养成效的典型注脚。他2020年入读河源广赋初中部,三年后选择本校直升的高中部。据介绍,他当年的中考成绩位列全市第23名,但2025年高二统考中,他已跃居全市第2名,还斩获了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广东赛区初赛二等奖。“刚入学时我总担心‘跟不上’,老师看出我的焦虑后,每天晚自习后都会留15 分钟帮我梳理知识点,还推荐我加入科创班。”黄星博回忆,第一次在科创班讲台分享解题思路时他紧张到忘词,“但老师说‘敢站上来就是进步’,现在我能在全校大会上从容发言,这种底气比分数更珍贵。”

在成长轨迹方面,比黄星博更具“冲击力”的是同班同学黄子轩。一入学,他对数学就表现出极强的兴趣,是老师眼中的“数学高手”。“在初中时,我就开始学高中的数学知识。”黄子轩说,老师给了他充足的学习空间,让他加入数学兴趣小组,用几何模型、趣味游戏帮他理解知识点,教学内容不完全局限于课本内容。如今,他不仅在高二统考中居全市第82名,更拿下了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广东赛区初赛一等奖。“越来越喜欢挑战数学难题,逐步建立这种敢于闯关的心态,是广赋给我的最好礼物。”黄子轩说。

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世界”,从“紧盯分数排名”到“享受成长过程”,河源广赋学生的蜕变印证了一个道理:贯通培养不是“慢效率”,而是用科学的方式让成长更扎实。正如马建红所说:“我们不追求‘揠苗助长’的短期光鲜,而是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基础弱的补短板,潜力大的拓空间。当成长路径适配每个孩子的特点,‘入口’到‘出口’的质变就是必然。”

成长不止于分数

能力培养让“增值”

看得见、摸得着

在河源广赋,“成长”被定义为更丰富的维度:成绩单上不仅有分数变化,还有“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水平”“创新思维活跃度” 等系列“隐形指标”。这种全方位的能力培养体系,正是学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密码。

“个性化培养”是该校能力培养的核心抓手。学校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内容涵盖学科强弱项分析、兴趣特长发展建议、心理状态跟踪等维度。物理教师党老师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一摞 “个性化辅导记录本”,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个学生的易错点和提升方案。“黄星博逻辑能力强但粗心,我会让他用‘错题归因表’分类分析错误;黄子轩挑战精神和胜负欲强,我会把知识点拆解成‘阶梯式任务’,让他每完成一步都能获得成就感。”

课堂内外的 “赋能设计”,让能力培养有了落地载体。学校推行“分层教学”模式,推荐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科创班”,参与课题研究、学科竞赛;安排基础薄弱的学生在 “筑基班” 夯实基础,而中等生则在“提升班”突破瓶颈。高一的何永龙同学在科创班找到了新的学习维度:“我们小组做过‘河源水质监测’课题,从查资料、设计实验到写报告,全程自己主导,这种研究能力在课本里学不到。”

“自信”与 “适应力”的提升,则是河源广赋学生的共同感受。肖凌志同学刚入学时有点害羞,如今主动担任班级“学习委员”,经常帮同学讲解难题。“以前怕被嘲笑‘讲得不好’,现在觉得‘分享也是一种学习’。”他说,这种变化源于老师的“正向激励”——哪怕是课堂上一个不够成熟的提问,老师也会用“这个角度很新颖”“再深入想想会更好”来回应。

破局与引领

从“成绩焦虑”到“成长

自信”的教育生态重构

“贯通培养会不会牺牲短期成绩?”“这种模式能长期坚持吗?”面对家长们对“非速成”教育模式的疑问,河源广赋用数据和实践给出了答案。更重要的是,这所学校也用实际行动为河源改善教育生态注入新的能量,为 “双减”背景下的教育转型提供了实践范本。

“我们从不认为‘能力培养’与‘短期成绩’是对立的。” 马建红坚持用“成果”看“效果”。从升学指标看,除本科线、特控线人数大幅增长外,该校学生在市级以上学科竞赛中的表现逐年提升。“这些‘成果’说明,贯通培养可以实现‘能力’与‘成绩’的双赢。” 马建红表示,“我们通过高效课堂、精准辅导提高学习效率,把‘双减’省下的时间用在能力培养上,反而形成了‘减负—提质 —增效’的良性循环。”

师资稳定性与课程迭代速度,是贯通培养可持续的核心保障。该校建立了“引才—育才—留才”的师资建设体系,一方面引进省级骨干教师、名校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通过 “师徒结对”“名校研修”“课题攻关” 等方式培养青年教师。陈老师是学校引进的骨干教师,他坦言:“学校给了我们充分的教研自主权,支持我们开发特色课程,这种职业成就感让人愿意扎根。”

课程迭代则紧跟教育改革方向。该校成立“课程研发中心”,定期调研学生需求与教育趋势,动态更新课程体系。“‘双减’后,我们优化了作业设计,推出‘基础+分层+实践’的三维作业。”马建红说,在这种模式的作用下,我们有效通过基础题巩固知识,分层题适配不同水平,实践题链接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理解知识。

“以前总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报了五六个补习班。” 高二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坦言,看到孩子在河源广赋不仅成绩稳步提升,还能自主安排学习,她逐渐放下焦虑,“现在明白,与其逼孩子刷题,不如培养他的学习能力,这才是‘终身受益’的本事。” 这种观念的转变,在河源家长群体中越来越普遍。高一学生家长张先生表示:“孩子现在能自己规划晚自习时间,周末还会主动安排阅读和运动,这种自律性比‘某次考试的高分’更让我们放心。”

对于未来,马建红充满信心:“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需要创新的事业。我们会继续坚守贯通培养的理念,同时保持课程和师资的活力。”在她看来,河源广赋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优秀的学生,更在于探索一条可复制的教育路径——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土壤里,努力成长为“分数过硬、能力突出、心态阳光”的人。

从“入口”到“出口”,河源广赋用贯通培养的理念,重塑了孩子的成长轨迹。这里没有“短平快”的捷径,却有“稳扎稳打”的底气;没有“唯分数”的功利,却有“全面发展”的从容。在教育回归本质的今天,这所学校的探索,或许正是破解“成长密码”的钥匙——“慢教育”更能培养“快跑者”,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既赢得当下,更赢得未来。( 王淑君 林梓楷)

    上一篇:校地“双向奔赴” 共孵118个项目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