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怎么过,一线教师列出“成长指南”——
做好“增值”计划 解锁“有料”假期
■本报记者 邹茹玉
暑期将至,如何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既放松身心又收获成长的假期,是许多家长和老师共同关心的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河源市第二小学德育处主任戴军和河源市新河实验学校德育处主任周颖,他们分别对小学生、中学生的暑期规划给出建议,为家长和孩子们送上“成长指南”。
科学规划
张弛有度,平衡中见成长
“暑假不是‘休息期’,也不是‘补习期’,而是‘成长实践期’。”戴军建议,小学生的暑期规划可遵循“333黄金比例”,让学习、兴趣与放松三者平衡:每天1至2小时用于学习巩固,包括阅读、练字和复习;用同等时间投入兴趣拓展,如游泳、绘画、编程等;剩余时间保障睡眠与适度娱乐,但需严控电子产品使用。
针对中学生,周颖提出“三阶段规划法”:前1至2周为“调整休整期”,以放松身心、梳理学期得失为主;中间4至6周为“核心成长期”,需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布局——学业上查漏补缺、广泛阅读,身体上坚持每日锻炼,实践中参与志愿服务与家务劳动,同时探索新技能;最后1周为“收心准备期”,逐步调整作息,为新学期蓄力。
“目标要具体可行,如读完3本书、学会做3道菜,时间安排要劳逸结合,自律是关键。”周颖鼓励同学们制定个性化计划表并执行,让假期真正服务于成长。
多维收获
成长在窗外,意义在心中
“比起多做几套习题,暑假更应关注孩子‘看不见的成长’。”戴军认为,小学生的暑期收获应聚焦三大能力:通过自主安排时间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在整理房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中提升生活实践能力;在观察自然、动手实验中呵护好奇心与探索欲。
“暑假的意义在于:让身心得到真正的滋养,让品格在实践中磨砺,让视野在探索中开阔。”周颖则认为,中学生的暑期成长应更具深度:在自主规划中强化时间管理与执行力,在社会实践中深化责任意识与同理心,在规律作息中巩固健康习惯,在兴趣探索中明晰自我定位。新河实验学校曾有学生利用暑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回校后分享表示自己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周老师认为这种感悟比书本知识更珍贵。
家长护航
从“监督者”到“同行者”
家长们是孩子假期成长的重要“助推器”。戴军建议小学生家长采用“游戏化陪伴”:与孩子共同制定“闯关式计划表”,将练字、做家务等任务转化为趣味挑战;给予孩子选择权,比如让其决定周末活动地点;每天设定“家庭安静时间”,全家共读或完成小任务,避免“暑假滑坡”。同时,务必做好安全监管,做到“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
周颖则提醒中学家长要“智慧放手”:尊重孩子的规划权,与其平等商议假期安排而非强制灌输;做“资源提供者”而非“监工”,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引导而非包办;关注过程而非结果,比如肯定孩子学做饭时的尝试,而非仅纠结“菜是否好吃”。她特别强调,家长需以身作则,可以安排一些共同参与的亲子活动如运动、阅读、短途旅行等,增进亲子沟通,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暑假是家校协同的试金石。”戴军和周颖都表示,只要家校携手,用理解代替控制,用陪伴代替说教,这个假期定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营养沃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