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视窗

广师大为河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

校地双向奔赴 共攀发展高峰

2024-10-10 17:07:38 来源:河源日报

34b52d1b87ba5da98a974caef191f0bc_hyrbs1010006_001_01_s.jpg

■近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教育集团和成员校揭牌仪式举行,标志着广师大河源教育集团正式成立。殷鑫 摄

a1aed08ab0fd852186345a6612cf1418_hyrbs1010006_001_02_s.jpg

■广师大河源校区5000多名师生参加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3b0b9a693bd2f2b8df8689cecd0ab9b7_hyrbs1010006_001_03_s.jpg

■广师大学生在上VR体验课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a76d4c4388d2201dda1fff208344dd69_hyrbs1010006_001_04_s.jpg

■广师大河源校区 殷鑫 摄

金秋时节,梧桐山下,一片崭新的楼群矗立在东江河畔。这个极具客家风情的建筑群,就是2020年10月10日启用的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下称广师大)河源校区。该校区的启用,既填补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空白”,同时也为广师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技术师范大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躬耕桃李,春华秋实。2024年10月10日,是广师大河源校区启用四周年的日子。

4年来,该校区秉持“河源之所需,广师大之所能”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校区、职业教育人才“中高本硕”贯通培养的引领校区,为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

截至目前,该校区搭建服务河源农村科技特派员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与河源各类企事业单位共建的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力监测智能化重点实验室等产学研合作平台达15个;学生累计获国家级奖项151项,获省级奖项645项,获市级奖项54项。

广师大将继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坚持“服务产业、引领职教”的办学理念,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推动“技术+师范”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持续升级,着力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和高水平应用型专门人才,矢志承担民族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重任,渐次培育广师大核心优势与特色亮点。

关键词:继往开来 勇担广东民族教育创新发展重任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广师大前身是广东民族学院,创办于1957年,血脉里流淌着爱国的基因,为民族教育创新发展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广师大不断擦亮民族教育底色,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依托民族学院锚定民族学博士点建设目标,传承广东民族学院民族教育历史积淀,创新广东民族教育模式,打造南方民族党建、民族研究、民族社会治理、民族教育高地。

“调动学校各方资源,全力以赴做好编纂工作。”2023年,广师大接到了一项国家级工程——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东卷·中华民国卷》编撰工作。

广师大校长戴青云表示,这是党中央交给广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系统性工程,学校各相关部门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深刻领会党中央这一固根本、利长远的战略部署,将编纂工作作为进一步擦亮广师大民族教育底色、建设民族学博士点的重要抓手,举全校之力为编纂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一直是广师大的工作重点。民族地区近年报考广师大的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集中在民族学、教育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国家战略紧缺专业。

广师大民族学是广东省重点特色学科,正在推进博士点建设。近年来,学校凝练学科方向,新设“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和“城市民族学”两个方向,并获批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民族共同体华南及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基地,学校民族学院教工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

关键词:砥砺奋进 形成“技术+师范”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任务,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零的突破!”3月15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的最新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显示,广师大ESI工程科学学科首次进入全球排名前1%,学校ESI国际排名上升至2402位。这一突破表明该校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标志着该校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广师大主动呼应国家战略和时代需求,勇担战略使命,以实际行动回答好“高水平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质量以及如何提升教育质量”这一重要问题,奋力打造以“技术+师范”优势培养“双师型”工匠之师的“金字招牌”,学校学科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竞争力实现“历史性飞跃”。

如何形成“技术+师范”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戴青云介绍,技术师范大学必须突出“技术”优势才能体现“技术师范”特色,才能担当起培养既有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又有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型”工匠之师的历史使命。

在“技术性”方面,学校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以服务科技自立自强为重点,与“链长”企业共建信创与网络空间安全数字工场、家车一体数字工场、IP数字工场等多个基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集科研科普科创、实习实验实训、培训服务于一体的科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全方位提高师生实践实战能力,率先开展信创与网络空间安全“中高本硕”教材体系建设,为广东信创产业生态高质量发展急需的“中高本硕”人才体系构建贡献广师大方案。

“技术+师范”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形成之后,关于广师大的喜讯纷至沓来:副校长许玲教授牵头申报的《三性融通、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工匠之师”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二等奖,实现了该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蔡君教授的科研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202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三年,该校获国家级科研项目7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18项。

关键词:双向奔赴 集聚广师大优势资源赋能“百千万工程”

日前,广东省科技厅下发了《广东省科技厅关于下达“百千万工程”农村科技特派员第二轮重点派驻人员名单和任务清单的通知》。其中,广师大有3个特派员团队获批“河源项目”,他们将聚焦落实省委作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工作部署,在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指导下,扎根河源基层一线,配合驻镇帮扶工作队开展为期3年的科技帮扶工作。

特派员团队的科技帮扶工作,只是广师大集聚优势资源赋能河源“百千万工程”的一个缩影。总体来看,广师大不仅充分挖掘河源文化软实力、擦亮河源文化特色品牌、激活发展潜能,还与属地开展多领域深度合作,携手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今年春节前夕,广师大河源校区数字创意学院团队全力配合河源市政府打造河源城市公共品牌,推出了河源第一份城市手信——“河你有源”礼盒系列,助力河源擦亮城市名片,推动地区农副产品品牌化发展和手信经济繁荣发展。目前,城市手信礼盒已进入2.0版本,在今年深圳文博会上参展时赢得广泛好评。

此外,广师大河源校区还与河源市科技局共建“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家”,联合打造集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服务、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用农业科技科普及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破解“需求”与“服务”对接瓶颈障碍,引导技术、成果、人才等创新资源聚集“三农”,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河源特色的农村科技特派员管理新路。

目前,广师大共有85名教授、博士被推荐至河源支持“百千万工程”院校联盟专家库;吸引近2000名农村科技特派员汇聚河源,在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服务、成果推广等活动。近年来,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服务河源“三农”累计新增产值近9亿元。

关键词:激发活力

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河源重点产业发展阔步向前

在河源,广师大正栽下“智慧树”,为更多产业项目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全市各大工业园区持续迸发出蓬勃生机。

“希望与会者共同努力,为河源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不久前,“万绿河源”院士校长圆桌会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专场)在河源隆重举行,旨在通过搭建高端交流平台,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共同探讨电子信息产业的前沿趋势、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路径。戴青云在现场致辞中积极邀请专家教授分享“锦囊妙计”,为河源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广师大充分发挥资源集聚优势,围绕河源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需求,通过与地方政府部门及重点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属地重点产业发展。

为加快学校高质量发展成果落地转化,广师大自主研发支撑“一个创新 两个转化”理念的知汇AI平台。该平台实时挖掘企业潜在的技术需求,精准、智能对接企业与适宜的科研成果及科研人员,服务重点产业技术发展,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推动河源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该校还遴选优势团队围绕河源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与模具、生态旅游等重点产业调研近200家企业,精准掌握当地产业技术需求及人才需求。以“柔性引才”的方式为雅达电子、铭镭激光、霸王花集团等重点企业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撑和创新动力。

关键词:合作共进

举全校之力为河源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为了打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这场硬仗,河源携手广师大共绘教育新蓝图。

“这是河源市教育系统的一件大喜事。”日前,广师大河源教育集团和成员校揭牌仪式举行,许多学生家长对此激动不已。当红绸缓缓落下,金色的牌匾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便标志着这一教育创新平台正式启航。这是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省委作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工作部署、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

8月19日,市教育局、源城区人民政府、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四方签订了《源城区高新区基础教育学校委托代管工作框架协议》,成立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教育集团,委托代管源城区高埔岗学校、高新区实验学校、高新区大塘小学。

根据协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会同河源市教育局,遴选一名优秀校长担任教育集团总校长,河源市教育局、源城区教育局派出一定数量的管理骨干和师资力量,为教育集团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着力促进教育集团办学管理高水平提升、师资队伍高层次建设和教育教学高质量提升。通过四方共同努力,把上述3所学校办成办学理念先进、管理水平较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的优质品牌学校。

近年来,广师大系列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在广东全口径全方位帮扶融入式粤东粤西粤北基础教育工作2022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有力支撑河源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至今年已累计培训100余名中小学校长,开设各类培训班100多个,累计培训老师3000多人,累计培训38万学时。与河源市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结对活动,组织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团队,面向685名中小学生开展美育浸润工作;与河源市教育局共建“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为高中学校教师提升学历层次贡献力量。

■组稿:本报记者 林梓楷 通讯员 张伟聪

    上一篇:破局以立谋发展 向新而生铸辉煌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