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以立谋发展 向新而生铸辉煌
——河源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锚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普九”“普高”到“教育强市”“教育创现”,再到教育攻坚;从“无学上”到“全面普及”,再到“优质均衡”;从“结束河源无高校历史”到“第一所本科院校进驻”,再到“开启本土培养研究生新起点”……一次次破局,一回回向新而生,河源正一步一个台阶,数年一次跨越,不断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助力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如今,我市学前教育得到普惠健康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突飞猛进,“双减”工作持续加强,五育并举成果显著……
恪守教育初心
开启学校党建新思路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近年来,市教育局恪守教育初心,扎实有序推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抓实抓细抓好学校党建工作。
2022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以来,市教育局不断加大推进力度,目前,我市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实现分设,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基本形成,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落实到中小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
在党组织领导下,我市教育系统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开展党组织“竞标争先”行动、“绿美行动”,积极开展书记、校长思政课等;建立完善党组织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全市中小学校章程修订工作完成率100%,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党的组织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
坚持人民至上
推动教育公平实现新跨越
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市扎实做好基础教育各项重点工作,制定了《河源市推动基础教育百校千师万生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通过集团化办学、打造城乡教育共同体等模式,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我市还严格实施阳光招生,实现市民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推进集团化办学。目前,我市组建了29个教育集团,辐射涵盖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等114所学校。通过名校带动、资源共享等方式,我市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正逐步缩小,农村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相应提升。
——创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探索推进实施以县域为单位的大学区化、城镇村一体化办学管理模式。推动东源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试点完成创建6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同时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县区推进教育共同体规划、试点建设工作,促进河源基础教育学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师资队伍、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共同提升。
——推动教育信息化。我市充分利用网络无地域隔阂的优势,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加强校地结对,实施“互联网+教研”。截至今年7月,市教研院组织开展了11场“互联网+教研”活动,共17300人参加;开展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实施“爱种子”课堂教学改革。
——组建教研共同体。我市制订了《河源市教研质量提升三年(2024-2026年)行动计划》,组建市区、县城、乡镇联合教研共同体,组织名师队伍深入县区、乡镇农村薄弱学校开展送教帮扶活动。
——实行阳光招生。市教育局认真落实教育部2024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通过抓招生流程规范、招生行为规范和招生宣传规范等,坚决遏制违规招生行为。8月30日,市教育局还专门组织了市直义务教育学校2024年秋季起始年级“均衡分班”现场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注重铸魂强师
助推师资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庆祝第40个教师节之际,我市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紫金县蓝塘中心小学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张小燕等人分别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强教必先强师。近年来,我市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工作来抓,着力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持续在培养、引进、交流、激励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首抓师德师风建设。我市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和首要任务,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月”活动,挖掘师德师风典型,宣传师德师风楷模。
——加强教师培育与人才认证。我市全面推进“新强师工程”,深入实施“国培”“省培”计划,健全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同时,围绕培养优秀中小学校校长、名优骨干教师队伍等开展结对帮扶,引领教师快速成长。此外,我市还加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认证工作,培育并认证一批“双师型”教师;在中小学,开展骨干教师、卓越教师等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培育高层次教育人才,落实教育系统“英才卡”发放工作,吸引和留住高层次教育人才。
——落实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我市持续推进“市管校聘”“县管校聘”改革,让教师队伍“动”起来、教育资源“活”起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与共享。
——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我市坚持多渠道引进优秀人才,落实《河源市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育若干措施》,实施“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做好教育人才引育工作,不断为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坚持五育并举
推动素质教育迈向新台阶
今年以来,我市举办了“绿美河源 追梦少年”青少年爱绿主题系列活动,该系列活动结合绿美河源生态建设,设置了“绿美·少年植”“绿美·少年行”“绿美·少年书”“绿美·少年演”“绿美·少年画”“绿美·少年拍”等六大主题,将“五育并举”教育方针融入其中,丰富创新了学校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形式和载体。
近年来,我市以推动育人方式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五育”融合新途径,巧打组合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素质教育迈向新台阶。
——坚持德育为首。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我市积极推动育人品牌建设,塑造育人特色,打造一批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大育人”品牌,形成了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同育人”特色。
——坚持智育为重。我市积极深化教学改革,探求人性化教育模式,既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又注重整体性,突出全员参与和全程育人。
——坚持体育为基。构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目标阶段化(小学强化运动兴趣养成、初中狠抓运动技能掌握、高中侧重运动能力形成);在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的同时,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坚持美育为要。构建“中小幼全衔接、课内外全结合、家校社全参与”的美育模式,我市形成“师生崇尚美、学校提升美、家庭重视美、社会倡导美”的大美育格局,同时结合河源本土传统文化设立地方特色课程,打造“一校一美、各美其美”的美育特色品牌。
——坚持劳动为本。我市注重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将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学校教育督导体系。
立足本地发展
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
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立足本地产业发展需求,聚焦“1+3”产业集群培育,积极探索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加强人才精准供给,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赋能新质生产力,引导职业教育服务制造业当家,构建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
——开展校企合作,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2023年,河源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成为行业企业、院校与政府之间的沟通纽带与桥梁。同时,我市还推进校企合作。全市职业院校与省内外近700家企业实行联合办学,开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近1000个,本地实习实训基地近180个。其中6个基地协同育人成效突出,获批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创新培养模式,创建高水平职校和专业。我市积极探索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冠名班人才培养,实践“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我市20家企业纳入省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储备库;正在推进建设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2所,建成省级“双精准”示范专业5个,申报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及实践中心项目建设3项。
——强化当地合作,支持培育本土技能人才。今年以来,市教育局通过深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6621”专项行动,推动全市中职学校加强与本地高新区、县区工业园的互动合作,全市年均培养技能人才1.5万人,为本地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搭建创新平台,助力区域产业创新。近年来,我市中高本院校积极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围绕企业实际需求,联合行企共建技术研发与服务机构,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共协助本地企业申报专利61项,申报各级各类课题65项,技术改造64项,共建省级工程中心12个、市级工程中心20个。(本报记者 周天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