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源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在高质量发展中焕发勃勃生机
■学生进行实训操作
■东源卫校校园一角
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谭明光,是广东省东源卫生职业技术学校(下称东源卫校)2004届社区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如今,他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成为全市医疗急救领域的佼佼者。
近几十年来,东源卫校毕业生们奔赴各医疗战线,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我市各县镇医疗战线,也有一批毕业生被市人民医院、深河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录用,就业于珠三角等一线城市医疗机构的人数增多,不少学生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技术骨干。
如今,东源卫校正日渐成为卫生专业人才成长的平台、“白衣天使”成长的摇篮。
1
以服务师生为根本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65年弹指一挥间,六十五载旧貌换新颜。东源卫校从1959年借地办学起步,到如今,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学生公寓、餐厅、操场等教辅设施一应俱全。
2023年10月9日,东源卫校(北校区)投入使用,来自全国各地的2519名学子,满怀憧憬与希望走进新校园。焕然一新的产学研一体化实验、实训环境,一批批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硬件设施、提升了教学条件。
“今年学校搬入了新校区,我们新招聘了50多名教师来充实教师队伍。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我们还新增了婴幼儿托育、口腔修复工艺两个专业,形成以护理专业为主导,其他专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东源卫校教务处副主任何恺韵介绍。目前,该校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实训楼2栋、学生宿舍3栋、食堂等,全校共有100名教职工和2519名学生(其中新生1097人)。
自创办之初仅开设医学培训班,东源卫校现已发展成为涵盖护理、药剂、康复技术、婴幼儿托育、口腔修复工艺五个专业的综合性卫生类中职学校,在校学生从最初的100名左右增长至2600名左右,招生规模扩大了26倍,成为广东省唯一一所县级卫生类中职学校。
今年,东源卫校迎来了建校65周年华诞。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校将坚持党建引领,以“悬壶济世、精医重道”为办学宗旨,以“不忘初心,勤学苦练,争当红心学子;牢记使命,救死扶伤,成就白衣天使”为校训,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卫生健康类职业学校,为学生铺就成才之路。
2
以需求为导向 培养专业人才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社会衡量学校优劣的重要标准。东源卫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和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创建了23间现代化高标准专业实训室,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该校护理、康复技术和药剂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教育专业简介》精神,课程设置落实专业教学标准和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开足开齐语文、数学、英语、体育、思政、历史、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着重上好护理学基础、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康复医学理论、天然药物学基础等专业课程,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实践教学对接岗位实际应用,课时设置合理,基本达到“公共基础课夯实文化知识、专业核心课对接岗位应用”的教学目标。
在实习阶段,该校遵循做强特色专业、发扬特色精神、创立特色专业、建设特色学校、提高服务能力、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轨迹,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应学校发展、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该校与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多家医疗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教学合作关系,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一批医德医风良好、业务技术全面、理论知识丰富、临床实践过硬的公共卫生优秀青年人才,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得到真正落实,实现了学生技能与临床应用零对接。
同时,该校成立校级实习实训工作领导小组,规范流程,加强实习管理,探索走出一条规范、科学的实习管理道路,即“实习前动员、实习中双向管理、实习后双向考核”制度,利用“线上线下、学校企业、老师学生”双向机制进行信息化、个性化、全面化管理,构建校企(学校医院)共同评价体系。
3
以质量求发展 提高服务水平
加快为基层医疗机构培育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护人员成为时代最强音。近年来,东源卫校不断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把职业技能融入教学体系,做到专业与行业、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融合与广泛对接。
现如今,该校护理专业以“院校合作、分段实施、全程共育”为目标,推行“2+1”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药剂专业以行业引领、岗位对接的高端技能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不断深化逐层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康复技术专业建立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临床实践能力全程培养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据统计,近3年来,东源卫校毕业生呈现出职业行业特点明显、基础知识扎实,就业综合评价较好的特点,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
东源卫校校长赖万和表示,建校65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面向基层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卫生健康类专业技术人才。该校将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学校教育事业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吸引力和竞争力,把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把服务学生成才成长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立足点,全心全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文:本报记者 朱晓颖
■图:本报记者 欧阳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