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视窗

非遗进校园 传承育新人

我市坚持实施非遗进校园活动

2024-06-14 16:33:09 来源:河源日报

25f40d4df40b227289d39682003bf8de_hyrbs0614006_001_01_s.jpg

■昨日,河源理工学校“墩头蓝”兴趣小组的学生在创作主题手工作品。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本报记者 邹茹玉

昨日上午,河源理工学校“墩头蓝”兴趣小组的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墩头蓝”非遗文化主题手工作品的创作。这是该校探索多元课堂,传承非遗文化的课程实践。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也是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一环,我市文化、教育系统坚持积极实施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与发扬。

把“墩头蓝”融入教学

运用在设计创作岗位

陈芯蕾是河源理工学校2022级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墩头蓝”兴趣小组成员,这一次她创作的是一株初绽的荷花。只见她先用画笔在白布上绘制出一幅荷花简笔画,接着用特制的工具蘸取已加热融化的蜡,一笔一画地勾勒出荷花的轮廓。“这些蜡可以覆盖住线条,下一步进行‘墩头蓝’传统织染技艺进行染色时,之前绘制出来的荷花模样就会保留下来,形成了一匹有精美图案的布料。”指导老师邢宝珍向记者介绍制作过程。

如何发掘、保护,并传承、弘扬河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科带头人张越想到了将省级非遗项目“墩头蓝”织染工艺运用到服装教学中的方法。该校成立了课题团队,组建了“墩头蓝”兴趣小组,招收有此兴趣爱好的学生开展以“墩头蓝”非遗文化为主题的设计手工艺品、制作系列作品等相关的教学活动;结合专业课程,课题组开发与实施“墩头蓝”文化在中职学校服装专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为了激发学生们对非遗的热情,该校还组织学生参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类赛事、展览。

“把‘墩头蓝’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去,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一本土的非遗文化,还能在今后的设计创作岗位中进行实际运用,这是传承、发展‘墩头蓝’文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张越说。

融合非遗做文创

让非遗活化焕生

去年底,河源理工学校学生郑妃婷创作的“墩头蓝”蜡染工艺作品《时光留痕》获第七届广东省青少年书画大赛一等奖。“我因兴趣与‘墩头蓝’结缘,却发现这种乡土文化的魅力,在我们年轻一代身上,同样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郑妃婷觉得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与创作中,她还会继续将这类非遗文化运用进去,让这种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多人所知晓、喜欢。

“我们鼓励学生们将‘墩头蓝’传统染织技艺融合绘画、扎染、蜡染、书法,进行设计文创产品、创作传统手工艺作品、工艺美术作品。”张越表示,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作实践中,在展现非遗文化的形式美感的同时,更赋予了非遗文化在青少年一代持续传承和活化的可能性,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据了解,该校关于河源市“墩头蓝”非遗文化在中职学校中的传承实践研究课题,将于今年7月结题。张越表示,希望能通过实践与研究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工作贡献一份力量,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探索一条新的教学模式。

非遗文化进课堂

客家童谣在传唱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通过多种形式的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多元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的传承与发扬。不少中小学校陆续开设非遗文化课程。其中源城区康宁路小学,持续以客家猫头狮舞+传统武术为主要内容,开展“非遗小达人”“萌狮艺术展”“萌狮”大课间狮舞操等特色活动;东源县民族中学持续开展“打陀螺”“蹴球”“板鞋”“高脚竞速”等非遗传统体育项目课程,为参加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做好准备;河源市第三小学、和平县南湖中心学校开展“蓝家拳特色课”,每学期合计24节课时;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常态化开展《客家山歌演唱与赏析》《花朝戏创编与表演》非遗选修课,并设置每门课程一学期不少于64课时的教学安排,传习学生数量累积已超9000人次。

此外,我市文广旅体部门联合教育部门,不定期在全市各中小学开展客家童谣、花朝戏、客家山歌、手擎木偶戏、龙川猫头狮舞等非遗进校园展演活动,普及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举办“河源遗珠耀南粤”系列活动,“客家童谣进校园”创作师资培训班以及河源市客家童谣表演赛,为客家童谣在全市中小学生群体中传唱创造了条件。

    上一篇:积极乐观 平常对待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