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视窗

河源市第二中学更名为河源市第一实验中学

“二中”已成印记 “一实”将是起点

2023-05-05 10:03:30 来源:河源日报

f8ca6084a2d06ac74f5b58d0aee8d06b_0505004_001_01_s.jpg

河源市第一实验学校正式揭牌

6debee5a81d9cc5374707f26355a410d_0505004_001_02_s.jpg

■教师给学生讲解市一实校园“和文化”。

b87aa29c9cc72afdd4c02ac5959a43b4_0505004_001_03_s.jpg

■志愿者表彰大会

5月4日,河源市第二中学举行新校名揭牌仪式,正式更名为“河源市第一实验学校”(下称市一实)。

从“娴兰中学”到“市二中”,再到如今的“市一实”;从创办之初的初级中学,到拥有小学部的九年一体规划、九年深度融合的义务教育学校;从开始仅有300多名师生,发展到现在拥有70个教学班、师生人数近3900人的办学规模……在近三十载的奋斗历程中,“自我超越”的标签始终伴随左右。

展望未来,市一实将以此为契机,继续践行“22221”办学思路及“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真、和善、和美、和雅”学生,形成以“和文化”为校园文化基础的良好氛围,办成教育理念现代化、教育管理科学、办学特色凸显、教育质量显著的标杆型九年一贯制品牌学校。

“二中”三十载

发展印记

1993年冬,经市教育局批准,“河源市娴兰中学”创立。回望建校之初,这所市直属公办学校仅有一栋教学楼。当时学校的操场都是由泥沙和煤渣铺设,周边的荒地上只有一间为师生准备早餐的砖瓦炊事房。就是如此简陋的办学条件,在当时解决了周边300多个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2008年初,经市政府批准,“河源市娴兰中学”更名为“河源市第二中学”。2016年秋季该校增设小学部,2018年11月改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今该校正式更名为“河源市第一实验学校”,实现小初衔接、贯通培养,形成“校园有序和谐、教师敬业爱岗、学生文明上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办学30年,学校教学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尤其是近几年来,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美育特色示范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毒品预防教育示范校”“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河源市示范性初中学校”“河源市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初具规模,目前全校在编教职员工199人,研究生学历5人,本科学历175人;中级以上职称125人,其中高级职称53人;拥有2名广东省初中名班主任和2名河源市首席教师;近2年来共有77人次在市直以上比赛中获奖,其中3人次获得省部级奖项,2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氛围浓厚,多个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和市级课题正在研究实施。一批批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出:2005届优秀毕业生潘雯瑜,高考理科全市第三,2008年考入清华大学;2011届优秀毕业生叶根,2014年考入北京大学;2018届优秀毕业生彭仕俊,2021年考入北京大学;小学部2022年毕业生钟恩琪,获评2021年度河源新时代好少年,作文《最美逆行者》获中国青少年作文杯一等奖……

■组稿:本报记者 邹力 曾敏  

■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

立足新起点 “一实”开启新征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所好学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更是立德树人、培桃育李的阵地。要提升学校教育水平,打造优质“美好教育”,选准切入点非常关键。学校经过深度调研,出台《新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年)》,将通过加快建设高品质教育体系,增加优质资源有效供给,力争到2025年,在德育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教学上积极推动“轻负高质”,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真、和善、和美、和雅”学生。

践行“22221”办学思路

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将继续践行“22221”办学思路,搭建起立德树人“四梁八柱”,“服务”“示范”先行,“个性”“发展”并驱,倡导运动风尚,创造和美环境,致力打造校园“和文化”。

学校以“服务”“示范”为理念,实现“2”个引领。要求领导服务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示范带头引领教师;要求教师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示范带头引领学生。学校一切工作均服务学生更好发展,且优先考虑学生发展。

提出“学业发展”“个性张扬”这“2”个学生发展思路,坚决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以教科研为引领,推动教师专业化水平快速提升,打造高效课堂,做到“减负”而“不减责任,不减质量,不减成长”。大力开展社团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张扬。

提倡“运动成为习惯”“运动成为时尚”这“2”个健体理念,鼓励师生在课间走出去,到操场上运动。积极落实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定期举办校运会,开展各类体育课,组织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跳绳等各类体育活动比赛,提高体育运动水平。2021年,学生体质检测优秀率从往年的10%左右跃升到53%。

以“校容校貌”“仪容仪表”为“2”个抓手,提升校园治理水平,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坚持环境育人,推进“最美课室”“最美办公室”评比活动,创建“和谐、愉悦、安全、舒心”的工作、学习环境。现在,徜徉校园,对人一个笑脸,张口一声问候,随手拾起一片纸屑等温馨而彰显优良品德的文明言行随处可见。

“22221”办学思路里面的“1”,就是学校着力打造的“和文化”。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和谐环境、和谐师生、和谐课堂、和谐家校、和谐身体”为主要内容,打造和谐校园,以“和”化人,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从五个方面打造“和文化”

“和”字景观石位于学校正中央,每天人来人往,大家都会不自觉看它几眼。一个醒目的“和”字,夯实校园文化基础。近年来,学校从“和顺机制、和润德育、和乐课堂、和暖家校、和美环境”五个方面着手,打造该校特有的校园“和文化”。

“和顺机制”。学校目前已形成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和顺机制”,形成内和外顺的校园氛围。党组织和教代会等充分发挥决策作用,重要事项和工作均进行日常公示。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师风考核实施方案等共计23项制度方案,保障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充分利用“党建讲坛”“师德讲堂”等阵地加强教职员工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漫步校园,记者在教学楼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位老师正面向三位老师解说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再由三位老师进行逐一发言讨论。这是该校的“磨课”现场,把课程打磨得更加精细和透彻,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发现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学校以学科教研为依托,以高效课堂为阵地,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力求实现教育教学新突破。学校以“和顺机制”让全体教职员工安心工作,引导教师全身心回归课堂、研究课堂、热爱课堂,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让名师、学科带头人成为带动学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领头羊”。

万梅花便是学校优秀教师中的代表,教书育人20多年,是河源市最美教师和河源市首席化学老师,喜欢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习,结合网络热点,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现在网络发展十分迅速,小孩很容易被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吸引,我们上课导入的时候,也要善于引用身边的事例、善于运用网络用语。可以说,老师是在和网络抢孩子。”万梅花说。

“和润德育”。育人之计,德育为先;德育之兴,首推活动。学校注重活动育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品格,习得规则,擦亮学生健康成长底色,营造良好立德树人氛围。

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和润德育”大放异彩,润物无声。学校组织实施的“我真好看”大型系列活动是“和文化”主打项目,也是推动“正面管教”教育理念的有力举措。通过运动会、艺术表演、学科竞赛、劳动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融入“和文化”育人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我最好看”的自信心,培养阳光自信、充满正能量的学生。学校大力开展社团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每月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搭建更多平台,让更多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校女子足球队在2022年市直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中获得第三名。

“和乐课堂”。兴趣是每个人做好事情的原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原动力,营造“和乐”学习氛围,学校在导学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在讲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由4名学生扮演生产队队长、富农、中农、贫农等角色,还有1名学生通过念旁白的方式把整个历史故事串联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成立生产合作社的意义。”八年级历史老师陈奕说。老师通过情景剧的方式演绎课堂内容,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一下子就把知识记住了;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协商确定小组任务,选择学习方式,分工答疑,互帮互助,老师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点拨,帮助学生形成高阶思维能力。整个课堂,学生与老师共唱“主角”。陈奕所说的利用情景剧演绎课堂内容是学校进行教学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学校通过“沉浸式”学习演绎课堂内容,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各种实验,学生能很好地快速掌握知识点。

“和乐课堂”以“和乐”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有分层,教师研究式教学,学生探究式学习,形成快乐、合作、激励的教学氛围。结合实际,探究出“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的“和乐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想教、乐教,学生想学、乐学,从而能够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和谐发展。

“和暖家校”。学校德育工作密切联系家庭,依靠家长,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伙伴作用,积极探索家校合作的新机制、新对策,营造互动、沟通、协调、一致的家校和谐关系,形成同向、同步的教育合力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了家校合作制度,成立家长委员会机构,举办九年制家长成长课堂,长期开展家长志愿者“护安护畅”活动和“百师入千家”家访活动。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同时,把家校和谐合作作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逐步搭建良好的和暖和谐家校平台,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构建教师尽心、学生舒心、家长放心的和谐校园。

“和美环境”。在市委、市政府及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学校进行升级改造。修建新教学楼,操场重新修葺,增加了党建阵地“初心园”、校园文化标识以及“和”字景观石,校园设施越来越完善。如今,计算机房、塑胶运动场、流动图书角、学生活动室、实验室、多功能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学校以“和文化”为着眼点,精心布置校园静态环境,构建“和美”校园,统筹规划校园的整体建设,将“和”元素及“校徽”元素融入校园各个角落,做到“和相应,美相随”。

采访手记

让师生在“和文化”的浸润中成长

徜徉市一实校园,看到的是校园的巨大变化,感受到的是浓郁的“和文化”氛围。该校充分挖掘“和文化”内涵,用“和文化”赋予建筑灵魂,用“和文化”滋润课堂、温暖师生。

“构建校园‘和文化’能形成维系学校的精神力量。”市一实校长朱世德说。这是由学校师生共建、共享的精神氛围和团体意识,具有潜在的教育功效。从“和文化”沉淀到“和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再到“和文化”自信,“和文化”已引领学校步入特色发展的轨道,这也将成为学校内涵品质提升的重要引擎。

市一实“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更是让人印象深刻,这是该校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因材施教”重要教育思想的体现。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教育者,在学生管理中应以学生为本,尽量满足学生需求。在提供教育服务时,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应“弯下腰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想些什么、关心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兴趣何在,更要了解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和特征。只有这样,教育管理者才能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管理规章,才能促进他们个性良好发展,充分发挥他们蕴藏的创造潜能。据了解,该校接下来将继续积极争取市教育研究院等单位的支持,推动综合评价、双减政策下的教育、新课标下的学习等方面的改革,真正体现“实验”特色,凸显学校、教师、学生成长的“和而不同”。

求真至善育桃李,三十而立迎肇始。市一实改革发展已迈出矫健的步伐,将秉持不断创新、敢为人先的理念,延承“一心一意育人、实实在在教书”的教风,踔厉奋发,奋楫扬帆,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再谱新篇。

    上一篇:依托优质教育资源 着力打造省内名校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