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2022-12-01 10:13:52
来源:河源日报
扫一扫了解更多详情
今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古人在几乎没有任何气象观测仪器的时代,仅凭肉眼观察、身体感受和分析思考,就归纳总结出这样一套简练优美的规律,讲述了寒来暑往、四季更替的规律。那么,二十四节气是科学还是文化?
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春秋,西汉就已经完整收录入历法。春秋时期,古人发现,在每一年中,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短是不一样的,最早定下夏至、冬至两个节气,把一年作了二等分。到了战国后期,古人进一步把一年作了八等分,于是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一共八个节气,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年四季的划分,记录在《吕氏春秋》的《十二月纪》中。在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古人更加精确地把一年作了二十四等分,并加以命名,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第一次被完整叙述。
为什么二十四节气能准确到分秒?二十四节气依据太阳的变化而建立,本质上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和地轴倾斜造成的黄赤交角。如果我们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视为一个平面圆,并把春分点看作0度的话,每过15度就是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正好360度。这个度数可以精确到某天某时某秒,这是根据公式可以推算出来的。当然,我们平时一般按照习惯,把这一整天都当作这个节气。
那么,二十四节气到底准不准?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天文上做了精准的角度划分,还加入了其他信息。比如雨水、小暑、寒露、霜降、大雪,这是气象信息;而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这是物候信息;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这反映温度变化,让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性,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彭冲)
县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