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中小学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
劳动列入课程表 农场开在校园里
■江东新区正德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菜地里浇菜和观察蔬菜的长势 本报记者 邹茹玉 摄
“在这块小小的土地上,我们流下了辛勤劳动的汗水,也感受到了种子生长的神奇力量。”江东新区正德实验小学五(2)班学生谢崟崟说,她每天都会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开心农场”,除草、浇水、施肥……看着小菜苗一天天长大,心里快乐无比。她表示户外耕种很有趣,认识了很多种类的农作物,也体会到了耕种不易,以后会更加珍惜粮食。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我市也相应地作出了部署与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各中小学校更是纷纷行动,将劳动列入了中小学生的课程表里,“开心农场”也纷纷在校园内如火如荼地办了起来。
劳动教育
成为必修课程
每周二下午第8节课,是市新河实验学校为初中学生设置的劳动课。这个学期的劳动课,从“收纳整理”这一学习内容开始。在老师的指导和要求下,同学们在整洁卫生的基础上,对教室课桌、宿舍床铺等进行了科学的收纳和整理。该校还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本学期正在探索实施的“种绿护绿爱绿”劳动实践活动,则由生物科组老师进行课程开发和指导。
为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切实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市教育局于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劳动教育的实施目标、内容和途径作出了要求与部署。
今秋学期开始,各学校纷纷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部分学校也和市新河实验学校一样,尝试挖掘其他学科有关劳动教育的元素,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如市二小正在开展的《依托主题式教学提升小学生劳动能力的研究》课题,就以“校园里的水培”主题课程,作为探讨和实践劳动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劳动实践
体验艰辛与快乐
作为首批“广东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市三小是较早一批在校园内开设“开心农场”的学校之一。该校别出心裁,在教学楼楼顶开辟了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开心农场”,配套了400平方米的“开心食堂”实践基地。这成为该校建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阵地。
9月以来,形式各异的小微型“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中小学校园内陆续“开张”。正德实验小学对校内的空地进行“微改造”后,开辟出“开心小农场”。各班自行种植不同种类的时令蔬菜;市二小的“星月种植园”里,孩子们精心浇灌的蔬菜已长得郁郁葱葱;源城区雅居乐小学的“开心农场”于9月新“开张”;越王小学的“农耕园”种上了玫瑰花……开辟“农场”,进行耕作实践,是各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劳作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学会珍惜,懂得感恩,同时也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此外,目前我市中小学已基本形成家务作业常态化、制度化,家务作业制度也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认可。如市二小的“家务小能手”实践活动已持续开展多年,这是除学校课程之外开展劳动教育、养成劳动习惯的有效方式,还有部分学校则积极争取各方支持,组织学生到社区、工厂、农田、果场、茶园开展学工、学农活动。如市一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造性地选题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
专业培训
省劳动实践课走进河源
劳动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立课程,这在师生、家长们看来备受欢迎。据了解,我市各校在劳动教育的课程开设、师资、场地、设备等问题上时而遇到困惑。
“师资水平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劳动实践作为当代教育的新模块,师资的建设迫在眉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唐金稳透露,广东省粤东西北的中小学劳动实践的师资培训项目将于11月初在我市开班,这是省教育厅举办的首届劳动实践方面的师资培训班。他认为这不仅能提升河源的劳动教育质量,而且将推动河源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将劳动教育列入《河源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并加强机制保障,有计划、有目标、有要求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
目前,我市正着手建立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进一步明确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学段要求、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及评价体系等。接下来我市将推进市级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争取多方支持,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学工、学农活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建设专、兼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本报记者 邹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