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视窗

市新河实验学校践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

培育全面发展新人 打造双优品牌学校

2022-10-13 11:08:53 来源:河源日报

6fca98f8d17d689754b64b2ba48ae70a_1013009_001_01_s.jpg

■新河实学生在科学创意小实验中锻炼动手实践能力。

5084f427256bd94d0820cef1c14fb8b6_1013009_001_02_s.jpg

■七年级学生在成长体验营活动中加强团结、增进交流,激发学习与成长的热情。

12269496fcfaf81bb7b65935d295bce9_1013009_001_03_s.jpg

■老师们在宣读“师德承诺誓词”。今年9月,新河实在庆祝第38个教师节的同时,召集全校教职员工开展师德讲堂。

3f8be9ee769d6e67a52934f2d3a39568_1013009_001_04_s.jpg

■新河实在每届八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以“成长 感恩 责任”为主题的亲子亲情心连心体验活动,这是该校感恩教育的重要举措。

核心提示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命题,各地各校都在积极地思考、实践,在原有的基础上或强化理念、或转变做法、或创新思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落地河源,各中小学校在探索中践行,师生、家长们从疑惑到支持再到行动,又是怎样一种状态呢?近日,记者走进河源市新河实验学校(下称新河实),探秘这所享誉河源、跻身“全国文明校园”的品牌学校,是怎样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大潮中践行科学教育质量观的,其育人理念、为师标准、素质评价是如何实现与现代教育改革目标充分融合的。

育人目标 立德树人 品学兼优

“中国梦离我们越来越近,而在座的你们,将是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和践行者。”日前,新河实校长张定红为七年级学生上思政课。他以《拥抱中国梦》为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祖国、对未来的信心,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树立社会责任感,立志为祖国作贡献,成长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阳光、自信、有礼……新河实的学生走在河源街头,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源自学校的教育赋予学生的特有气质。市民认为,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学生成绩比较好。“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行与健康心理。”张定红认为,品学兼优才是“好学生”的标准,这也是该校一直以来的育人目标。

在2005年创立之初,新河实便提出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全面发展,彰显特长”的育人理念。秉承这一理念,该校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旨在强健学生的体魄,关注学生心理教育以塑造其健康人格,这与当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高度吻合。

通过1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新河实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已进入精细化层面。该校在小学阶段,围绕“加强特色德育、重视基础与能力、培养特长”这3个核心,注重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感恩教育、阳光心态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引领学生活泼向上、个性成长;在初中阶段,七年级的行为教育、八年级的感恩教育以及九年级的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变得更独立、更自信、更有担当;在高中阶段,则通过举办“感恩节”“毕业季”“成人礼”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有温度的教育中提升核心素养,打开人生格局。

在近几年免试入学的招生背景下,新河实的办学质量稳定,办学优势明显。感受到学生进入新河实后的成长与成熟,看到从校门走出的一个个青春活力、阳光向上的少男少女,家长们对这所老牌名校更为信任,社会各界对该校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为师标准 修身正心 爱岗敬业

今年教师节,新河实以“迎接党的二十大 培根铸魂育新人”为主题开展师德教育学习活动,张定红为全校500多名教职员工进行了新学期的师德第一讲。

“教育要培养什么人?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他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引导全体教师要牢记“人民教师”的使命,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全体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积极践行言传身教,加强对学生的爱党、爱国教育和民族自信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德师风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新河实的重点工作,贯穿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全过程。该校积极开展“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举办师德主题论坛、专题讲座、分享沙龙,进行“师德标兵”评选等,引导广大教师修身正心,激发教书育人的信心,塑造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初中部副校长芦玉霞自2006年进入该校至今,一直坚守在语文教师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遵循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芦玉霞的课堂往往是由浅至深,梯度式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深受学生喜爱。她始终秉持并给年轻老师们设定的“为师标准”是:一要“正直正气”,公平公正对待每位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二是“松弛有度”,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中,都要做到刚柔并济;三是要有“仁爱之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优等生要“定目标、给方法、多鼓励”,对后进生则“勤关注、勤鼓励、勤督促”。

“作为教育工作者,拿什么去支撑好的教育?”新河实从校长到年级主任再到普通老师,都在探索与实践中将良好的师德师风设定为自己为人师表的首要标准。这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团队,用坚守诠释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风与师魂,更将这份炽热的教育情怀传递给莘莘学子。

综合评价 五育并举 多元评价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基础环节。新河实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是如何呈现及评价的呢?每学期期末,学生不再将期末考试成绩和传统纸质形式呈现的《家庭报告书》带回家,但家长们都能通过手机终端登录学生信息平台,并查询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学生的学科成绩以等级标准进行评价;在平台上还能看到班主任以文字评语的方式对学生本学期综合表现作出的考核评价;还有一份独属于学生本人的《成长历程》小手册,记录着学生本学期或学年的成长情况。

新河实几年前就开始沿用这套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来展现学生的学业表现与成长情况。这份多维度、多形式呈现的“成绩单”,就是新河实对学生全面评价方式改革的落实。

“学生的成长不应该只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所以我们通过这种多元的评价体系,引导家长们不要只盯着分数,而是要看孩子综合素质的表现。”芦玉霞说,除了中、英、数等学科,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表里,还包括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分项等级评价内容,此外学生在课前3分钟的表现、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写作能力、劳动实践活动等,也都纳入其中。

新河实小学部更看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的日常养成,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每班的班级栏上都贴有“生本课堂评价表”,用来记录课堂表现,并定期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自主学习之星”。目前,该校构建起课堂+课外、理论+实践的全面立体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据了解,新河实一直以来坚持“五育并举”,实行多元评价机制,探索过程性评价,建立了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模式。结合各级教育部门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要求,该校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培育和评价,不再“唯分数论”,也使得该校在探索与实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观及评价改革的路径更加清晰。

【校长访谈】 

市新河实验学校校长张定红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坚持科学教育质量观 着力实现学校“双优”

9月开学季,高中毕业生们纷纷背上行囊,前往更高的象牙塔求学深造。他们即将开启大学生涯,但不忘回到母校,与学科老师、宿管、教官一一告别,感谢新河实让他们三年的高中生活“充实不虚度”。

“此前,社会上有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升学率高的学校才是好学校,这是一种片面的标准。”新河实校长张定红认为,升学率是与生源、地域、管理等多方面相关的,如果仅靠绝对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一所学校的优劣,这是与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相背离的。“而‘充实不虚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长,实现了自身的进步,才是我们的育才目标。”他说。

据了解,今年高考,新河实高中部考生的成绩再创新高,再度成功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目标。该校高中部自创办以来,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位列全市高中第一梯队。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培养出怎么样的学生才算是成才?“双优质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张定红理解中的“双优”指的是育人质量与教学质量都要优质,学校应该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河实教育团队始终认为,德育是首位,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

其次是教学质量要好。“学生学得好不好,不是看最终的分数,而是要看孩子是否进步了,知识面是不是更广了。”张定红认为教学质量好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己对比有了进步,学习品质不断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起学习兴趣及钻研精神。

同样,学校的优质发展,离不开对科学教育质量观的坚持。张定红希望,通过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的领会与践行,通过科学教育质量观的普及,让教师转变过时的教育观,转变评价学生的标准。引导家长转变观念,不再片面追求分数。要转变学生的观念,努力让自己成长为全面发展、具备核心素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组稿:本报记者 邹茹玉

通讯员 潘思  

■摄影:本报记者 邹茹玉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