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金融活水”下沉县镇村
河源市农商行系统全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金融活水”邂逅桃花。农商行与鹰嘴蜜桃产业实现“双向奔赴”。
■农商行工作人员前往杰成电子(河源)科技有限公司对接业务。
■“金融活水”邂逅渔业。农商行工作人员前往连平县溪山镇走访水蛭养殖户。
■农商行工作人员实地走访茶企茶园
核心提示
河源是全省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之一。 今年1月5日召开的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敢于深化改革,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河源样板”,并提出了“锚定一个使命任务、打造三大样板、奋力实现八大新提升”的“138”具体安排。
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金融机构责无旁贷。河源市农商行系统紧抓这一重大战略机遇,积极推动金融“五篇大文章”落到实处,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供给,引导更多金融资源下沉到县、镇、村,进一步延伸金融服务触角,让更充沛的“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百千万工程”,全力支持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全力服务好我市加快建设绿色崛起示范区。
截至5月末,河源市农商行系统各项存款余额58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00亿元,存贷比66%,存贷款市场份额居全市金融机构首位。涉农及小微贷款350亿元,占各项贷款88%;营业网点166个,其中乡镇网点达94个,是我市营业网点最多、服务区域最广、服务根基最深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找准“金融+制造”着力点 支持县域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对于河源市维敏特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维敏特)来说,连平农商银行发放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500万元,就像一场及时雨,浇在了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助力企业实现“知产”变“资产”。
以生产热敏纸为主的特种纸生产企业维敏特,于2020年在深圳南山(连平)产业转移工业园投资建厂。如今,该企业已实现自动化生产,拥有18项实用新型专利。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同时也面临着资金回笼周期长、生产资金缺口大的难题。
在了解到维敏特采购原材料的融资需求后,连平农商银行迅速安排客户经理上门了解其已授信情况及具体需求。结合企业多项专利技术和“专精特新”的企业特质,创新授信模式,为其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项方案,在客户预期时间内成功发放知识产权(专利)质押贷款500万元,以巧用知识产权“轻资产”解决创新型企业融资“重难题”。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是河源市农商行系统贯彻落实“制造业强国”“制造业当家”工作部署的责任。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河源市农商行系统辖内6家县域农商银行坚决贯彻国家及省、市战略部署,聚焦我市“1+3”产业集群培育,加大对制造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科技创新主体、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对接和支持,助力我市制造业“五大提升行动”,为园区经营主体提供金融需求,以实际行动践行服务“制造业当家”的承诺。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市农商行系统已为上百家上述产业相关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发放贷款3.2亿元。截至目前,我市农商行系统制造业贷款余额17.75亿元,同比增长20.74%,中长期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达83%。
抓实“金融+产业”切入点 创新信贷产品护航乡村产业发展
紫金是中国茶叶百强县,有“中国蝉茶之乡”的美称。近年来,紫金农商银行践行“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理念,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做细做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文章,创新推出“蝉茶贷”,为当地茶企、茶农茶商提供资金支持和优质服务,助推紫金蝉茶成为富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土特产”是一方水土孕育的地域产品,也是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更是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助力“土特产”成为致富“金招牌”,河源市农商行系统有其独特的服务方式。“支农支小,是农商银行的使命所在,也是其价值所在。”该系统相关负责人表示,立足我市农业产业特点,辖内县域农商银行聚焦“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做好差异化、特色化金融服务,创新推出了54个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信贷产品,累计发放金额93.97亿元。如东源农商银行为一预制菜私营企业发放特色产品“普惠贷”18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预制菜全产业链产、供、销各环节,满足多层次的信贷服务需求;龙川农商银行创新推出“悦农·油茶贷”专属信贷产品,为全县42万亩油茶相关产业链累计授信1.45亿元,带动5万农户从事油茶产业相关工作,增加就业岗位超5000个,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和平农商银行创新推出“猕猴桃贷”,投放1.83亿元贷款支持猕猴桃农户种植、销售及生产生活需求。
近年来,河源市农商行系统牢记服务“三农”定位,在深耕本土、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上不断探索和发力,主动对接“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水缸子”等系列培育工程,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示范区,以及当地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累计为138家龙头企业提供23.79亿元信贷资金。通过应收账款质押、“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融资方式,重点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449户新型主体发放贷款29.08亿元,努力让辖内更多的“土特产”拔节生长。
抓牢“金融+农村”落脚点 “户户通”畅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米”
杨剑是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黄泥潭党支部书记。除此之外,自2023年起,他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河源农商银行外聘金融特派员。他时常与河源农商银行埔前支行的客户经理一道,穿行在陂角村各地及农户家中,将金融普惠政策带进千家万户。
近年来,河源农商银行全力推进“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工作的同时,深刻意识到“酒香不怕巷子深,有钱不怕无人贷”是传统观念,要将“户户通”工作干出实效,必须到基层去,到群众家里去,一户一户走、一家一家访,做好摸底调查工作。
“我们外聘的金融特派员以各村村干部为主,他们熟悉当地情况,借助人缘、地缘的优势,能第一时间掌握村民生产经营、生活消费方面的资金需求,从而反馈给银行的客户经理,让信贷资金能够精准直达,补齐乡村金融服务短板。”河源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金融人才下沉,外聘村干部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普惠转型成效逐步显现,信息建档覆盖率100%、授信覆盖率100%;签约用款客户数13.72万户,用信覆盖率23.07%。
和杨剑有着同样的金融特派员身份的,在河源市农商行系统还有1000多人,覆盖全市每一个行政村。据统计,我市农商行系统采用“内派+外聘”的方式,向全市1448个行政村(居)派驻1669名金融特派员,其中外聘特派员约占七成,充分发挥“内派特派员金融专业技能、外聘金融特派员常驻村居及更加贴近群众”的优势,形成庞大的农村金融服务队伍矩阵,帮助老百姓导办、代办业务188万笔,持续增强“融资+融智”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农村普惠金融的可得性、便利性和覆盖面。
河源市农商行系统将“户户通”作为战略抓手,下沉金融服务到村到户,构建“166个营业网点+161台智慧柜台+207个悦农e站+1392台政府服务自助机”四位一体乡村金融物理空间,将政务、金融服务搬到村民家门口,为全市284万群众提供政务、生活、金融等服务。
在一系列有力措施的推动下,“户户通”工作有力促进了我市农商行系统的存贷款业务,目前累计为全市240.76万人(户)建立金融服务档案,覆盖率达100%;授信农户88.85万户,与1159个行政村签订了“整村授信”协议,授信金额达218亿元,实现普惠政务、金融服务向乡村全面覆盖。
抓好“金融+绿美”关键点 为“绿富双赢”注入更多金融动能
“双碳”新形势下,发展光伏新能源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平农商银行顺势而为,做好“绿色金融”文章,以电站电费收益权作为质押,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光伏贷”,累计发放“光伏贷”贷款金额738万元,不仅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也促进了绿色能源产业发展。
和平县东电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东电新能源)是一家绿色高新技术企业,在和平县建成工业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一座,装机容量为1300kW。记者了解到,光伏发电项目长期收益稳定,但由于前期投入巨大,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工业光伏,单项目投入动辄几百万元,东电新能源也曾遇到启动资金不足导致项目建设陷入困境的情况。“还好有和平农商银行的信贷支持。有了这笔300万元的资金,我们可以确保项目及时完工,并尽早获取收益。”东电新能源负责人说,这大大增强了企业经营光伏发电项目的信心。
近年来,河源市农商行系统大力支持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助力河源从“绿”的样板向“绿富双赢”的样板跃升,激活绿色崛起新动能。一方面,立足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大力推进绿色金融,绿色信贷余额11.55亿元,对比年初增长1.19亿元,增幅11.49%。推出“风貌贷”,提升乡村农房风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当地农户提供1.17亿元的信贷资金,帮助210户农户改善农房风貌,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另一方面,在夯实“绿”的样板基础上,河源农商银行发放河源市首笔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东源农商银行发放河源市首笔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实现“零的突破”,带动各机构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进一步盘活“沉睡”的林业资源,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渠道,为河源加快建设绿色崛起示范区注入金融动能。
■组稿:本报记者 彭冲
通讯员 吴丞 刘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