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生命终点站的“摆渡人”

——探访河源殡仪馆的殡葬工作者

2024-04-06 11:55:44 来源:河源日报

■本报记者 苏勇军 冯晓铭

生老病死,时至则行。殡仪馆是生命的终点,殡葬工作者成了送行的“摆渡人”。他们是入殓师、司机、防腐师……4月3日,记者走入河源殡仪馆,了解这些冷门又神秘职业背后的故事。

入殓师:

尽力恢复逝者完美状态

颜料、调色板、刷子……这不是一个画家的工具,而是河源殡仪馆入殓师的化妆用具。“我们一般用白、黑、黄、红四种颜料为逝者化妆,颜色都是现调的。”河源殡仪馆入殓师曾明一边调颜色,一边向记者介绍。曾明说,调试粉底需要根据逝者的身份、职业、生前照片等要素,才能调试出适合逝者肤色的颜色。

“每次看到家属期盼的眼神,面对逝者时总觉得带了一份使命。我会尽最大努力满足家属需求,让逝者以最完美的状态呈现在家属面前。”

曾明说,对于逝者来说,遗体的化妆要简单点,更需要注重他们的肤色,需要让他们看起来更安详自然,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特别是事故造成的逝者,都需要用很多时间去为逝者进行整容。去年,曾明花了3个多小时为一具遗体做修复,终于恢复其生前亲人最熟悉的模样。

曾明告诉记者,让逝者的亲人最后看到逝者平静安详的样子,给予人心中无限的慰藉,这便是入殓师的意义所在。

殡葬专用车司机:

陪逝者与城市作最后告别

4月3日,在河源殡仪馆见到张辉时,他刚接送一名逝者的遗体回到殡仪馆,对车辆进行消杀处理。

张辉是河源人,在殡仪馆已经工作20多年了。

“最重要的是安抚逝者家属的心情。”张辉说,亲人离世是最悲伤的时候,“我们时刻要替别人着想,从不主动握手问好、不说再见、不笑……”

“阿婆(或阿公),我们走了。”每次将遗体抬出,张辉和同事都会念叨一句,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在告诉逝者家属们,是时候告别了。

回殡仪馆的路,张辉总是会把车子开得慢一些,希望逝者能慢慢与这个城市作最后的告别。

工作中,张辉接触了很多的遗体,有在家里去世的,也有在医院去世的,还有很多是交通事故、刑事案件、溺水,或是从高处坠落、火灾等意外去世的。平均每年要接运2000具遗体,从事遗体接运工作20年时间,共计接运4万具遗体。

令张辉感到欣慰的是,家里人现在都很支持他的工作,身边的朋友也都很理解他的工作,他们都没有什么忌讳,也会经常邀约他出去吃饭。“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这个行业,支持我们的工作。”

遗体防腐师:

努力留存每一位逝者的尊严

4月3日下午4时,在河源殡仪馆的冷藏防腐部,防腐师张开明独自一人在冷飕飕的房间检查和维护。张开明是四川人,在河源殡仪馆已经工作了10多年。

凡是在河源死亡的人,不管是什么死因、什么身份、什么状况,都会由河源的殡仪馆专车接送到殡仪馆。接到馆内后,绝大部分遗体都需要放置在冷藏防腐部的冰柜之中,进行物理防腐。

张开明说,放置遗体,其实并不简单。一般而言,根据遗体的大小、重量,冷藏防腐部的工作人员会对其分类存放。

为了维持冰柜的长效运转,张开明和同事每天都需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以及保障供电安全——即使是短暂停电,也会给殡仪馆造成巨大的压力。

张开明介绍,他们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保证遗体的安全,“遗体必须要尊重,不能出任何差错,我们承担不起失职失责,所以这就要求日常工作的高度责任心”。遗体交接要有记录留存,遗体防腐卡要填写妥当,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10多年来,张开明兢兢业业工作,努力把每一位逝者的尊严留存下来。

    上一篇:鲜花祭拜成为新风尚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