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河源样板

2024-01-24 16:12:02 来源:河源日报

■伍雪玲

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敢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河源样板。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是短板所在也蕴含发展潜力和后劲。农村是巨大的消费市场、要素市场,若能突破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循环流动,能够释放出可观的改革红利,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拓展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市城乡发展均实现了大跨越,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23年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1.59倍。要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依然在农村,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推动城乡一体化、打造城乡融合河源样板。

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抓好县镇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经济发展是基础,要结合县镇村资源禀赋优势,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县镇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县域承接产业转移。要充分发挥河源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和各县(区)省级产业转移园等优质平台作用,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承接载体,通过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推动镇村农业现代化发展。鼓励运用先进农业技术及设备,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借助电商平台,打造农产品销售到户的现代化经营销售模式。同时,推动农业向后延伸,向产后加工、流通、餐饮等环节延伸,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收益。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农村绿色生态资源,挖掘农业多元价值,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科普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各类休闲农业新业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畅通城乡生产要素流动

城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种生产要素的支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健全完善生产要素流动体制机制,尤其要促使人才、资本等要素有效流向农村,为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一是推动人才流向农村。建立健全人才服务农村机制,通过技能培训下乡的方式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会经营的职业化农民,通过政策激励、服务保障、培养锻炼等多种手段,吸引更多的务工农民、大中专毕业生、科技能人、企业家等各类群体返乡入乡,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二是推动资本下沉农村。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财政、银行、保险、担保“四位一体”的支农资金保障体系。一方面鼓励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农业生产,通过普惠金融、财政资金引导等形式,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深化改革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创新信贷产品类别,降低农民借贷门槛,为农业生产、农民借贷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大对农业投资的支持;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推动政策性保险向农业倾斜。三是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确保农业安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推动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尤其是要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管理,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同时扎实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利用闲置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推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础设施作为城乡之间的连接纽带,有助于推动城乡经济的持续增长,应以农村为重点,按照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与统一管理的要求,努力推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动城乡交通、供水、电网、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同规同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为农村发展提供完善的网络设施与信息服务。

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走向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教育方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保障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有效供给,使农村学生享有与城镇同等的教育资源。医疗卫生方面,以推动医疗服务城乡全覆盖为出发点,改善农村医疗设施、医疗人才不足的情况,加大农村卫生室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社会保障方面,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强的组织保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一手抓县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一手抓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更要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循环流动、基础设施同规同网、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