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起航风正劲 乘势而上谱新篇
2023年河源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碧海科技(河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本报记者 邓宇权 摄
□本报记者 方新苗
编者按:2023年,河源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积极培育“五大产业”、大力实施“七大行动”,推进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蹄疾步稳。为充分展现去年以来我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本报推出“2023河源观察”系列报道,从经济社会多个方面回顾2023年取得的成就。
跋山涉水,一往无前。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奋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百千万工程”实现良好开局,当家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民生福祉持续增进,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源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有“形”之数见证发展之“势”。2023年,全市新签约超亿元制造业项目141个,投资总额354.58亿元。去年1月-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1.7%,排名全省第3位;旅游接待总人数增长54.58%,收入增长177.91%;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5.85亿元,同比增长2.0%,消费市场呈现反弹和恢复的良好态势。
驶过2023年,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展望2024年工作,我们更有基础、更有优势,更有信心。
头号工程进度刷新
2023年是“百千万工程”开局之年。推进这项头号工程开好局起好步,对我们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最大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自省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全市上下闻令而动、尽锐出战,全域全面掀起强县促镇带村的火热实践,东源县及5个镇、60个村成功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名单,县镇村发展全面提速,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河源样板已打下坚实基础。
锚定县域,引导各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各县区均培育壮大1-2个特色支柱产业,县域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聚焦镇域,4个镇入选省百强镇,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2个,镇域经济动能不断增强;
狠抓农业,灯塔盆地农高区及1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新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圳品”13个,“河源猪脚粉”“八刀汤米粉”等美食品牌进一步擦亮;
聚焦农民增收,建成“富镇强村公司”132家,带动231个行政村平均增收4.9万元,全市行政村基本实现村集体收入20万元。
东风浩荡,自当扬帆远航。作为全省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之一,我市正以头号力度推进头号工程,一幅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图景正加快绘就。
经济发展活力迸发
时值岁末,走进我市各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摇臂有序运转、工程车来回穿梭、厂房里机器轰鸣、施工人员忙碌作业……一幅幅催人奋进的场景,奏唱出一曲曲昂扬向上的铿锵旋律。2023年1月-11月,195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6.7亿元,灯塔盆地灌区近期工程即将建成,中心城区建成4座人行天桥,学府大桥动工建设,高质量大干快干、热火朝天的氛围进一步形成。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项目,重点在产业。去年1月-11月,我市工业投资增速37.3%、排名全省第5位,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40%。农夫山泉三期、华润怡宝、白象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释放出河源产业的发展活力,代表着未来经济的增长极。
去年以来,我市落实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出台“1+3”扶持政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蓬勃发展的市场主体是“制造业当家”的活力源泉、力量所在。2023年1月-11月,我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9家、全年可超过70家,推动101家企业技术改造、带动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3%,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326家。可喜的不仅是量的增长,还有质的提升。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各8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在平台建设上,我市实现省级产业转移园县区全覆盖,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区首期启动区开工建设,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新材料产业园基本建成,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市场主体充满活力,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我市制造业家底更加厚实。
发展“温度”直抵民心
经济向好态势振奋人心,惠民举措“温度”暖人心房。回顾2023年,我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围绕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重点民生领域,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广大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受到温暖。
倾力办好民生实事——2023年市“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通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19万宗。
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07万人次,截至去年11月底,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6258.25万元,带动就业创业1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26519人。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1所、义务教育学校6所,新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4所,新增优质学位14420个。
筑牢家门口的坚实“医靠”——创成三甲医院1家,成立市癌症防治中心、市急诊急救中心,3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国家推荐标准。
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15%,建成“长者饭堂”16个,创新实施市区一体建设市级儿童福利机构,全面完成优化提质和孤儿集中养育工作,民生兜底更有力、更有温度。
时间,是开拓者前行的刻度,是奋斗者筑梦的见证。今年1月5日,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锚定一个使命任务,打造三大样板,奋力实现八大新提升”具体安排。
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新号角已经吹响,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施工图”变成河源大地上的“实景画”指日可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