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擦亮现代化工业“金字招牌”

东源县工业园区争先进位,推进全域产业园区化

2023-10-18 10:00:02 来源:河源日报

23e53f22212b4d22e9a6925a8e38aebd_hyrbs1018005_001_01_s.jpg

■东源县新材料产业园

3d68d5baf80aedeb6a7ed0da87b40aac_hyrbs1018005_001_02_s.jpg

■深圳盐田(东源)共建现代物流园。

3821cc4a5868f01019f25cae81f9757f_hyrbs1018005_001_03_s.jpg

■如今,一大批涉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的龙头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在河源东源高新区形成了集聚效应。

核心提示

在河源东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河源东源高新区)三期,一座座崭新的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一家家工业企业陆续搬入了“新家”。园区大道上,运输车辆来来往往,工人们忙着装卸货物,既繁忙又秩序井然……随着三期工程建设的持续推进,全域产业园区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夏秋转换时节,河源东源高新区领到了最新“成绩单”:今年1月—9月,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118.93亿元、同比增长16.5%,规上工业增加值28.67亿元、同比增长15.68%,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78%。

成绩的背后,是河源东源高新区瞄准一流园区争先进位力透纸背的“卷面”。今年以来,东源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产业兴县”战略不动摇,深入开展“园区建设提速年”行动,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一体推进县城工业园区系统性重构,加快打造“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努力构建“3+2+N”(“3”是指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先进材料和水经济产业;“2”是指现代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N”是指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产业集群升级版。

锚定“头部企业”招商

为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东源县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支撑有力,高新企业有效扩容。截至今年8月,该县拥有在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家,正汇聚起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随着凯利华、德同兴等14个项目竣工投产,信昌盛、一讯达等32个项目动工建设(含续建),形成了“三个一批”(集中签约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项目滚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对于全力“拼经济”的东源而言,在围绕传统工业强链补链招商引资的同时,扩大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三大主导产业招引,成为该县新的发力点。

锚定“头部企业”带动培育产业生态,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面对“融湾”“融深”的发展机遇,东源县深化落实“一把手”抓招商机制,用活用巧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等新模式,积极探索“飞地”“飞海”经济,推动“反向飞地”平台实体化运作,吸引了一大批头部企业项目相继落户。今年以来,该县开展招商路演、招商大会等系列活动8场次,共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3个、投资额42亿元,预计项目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年产值72亿元以上;目前,重点在谈意向项目有15个,计划总投资约66.8亿元。

做好“头部招引”,方能“破局起跳”。位于东源县新材料产业园内的晟源永磁项目,拥有国内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完善的产品检测仪器,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设备大型化、智能化,工艺流程系统化、自动化,为广东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稳定的材料保障。

“我们着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精细化、规模化转变,大幅提升工业体量,为东源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东源县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将工作着力点放在五大产业生态圈,希望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十亿级项目、百亿级产业。

为更好地推进项目建设落地落实,东源县委、县政府强化服务理念,大力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印发实施《支持先进制造业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建设优惠政策的通知》,对园区内符合条件的主导产业企业、重大项目实行扶持激励政策;设立东源县工业园企业服务中心,实现县级管理事项全部在园区内办结;实施高企倍增和树标提质计划,对园区内企业进行全面摸底,建立台账,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推广全链代办、全程帮办,实施重大项目“定制化”审批;探索常设多部门联合专班,协调解决项目落地“痛点”,保障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

扭住“能级提升”关键 打造产业集群新高地

河源东源高新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一辐射圈层,是深圳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承接产业转移、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的区位优势。

借助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河源东源高新区在聚焦市“6+5”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背景下,推进深圳盐田(东源)共建现代物流园(下称盐东现代物流园)、新材料产业园等平台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东源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高能级战略平台,做实做强河源网络大城市东部重要支点。

据介绍,东源县深入推进产业共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建设,加强与深圳市盐田区对接,全力推进盐东现代物流园建设,共享招商信息和项目信息,实现“转移—承接”无缝对接。今年8月,盐东现代物流园8个项目集中竣工投产,总投资额15.7亿元,稳产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32亿元、年税收8800万元。

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强大的产业基础。“工业园区作为东源经济建设的主阵地,做好资源整合、高效推进平台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东源县相关负责人说。

提升能级更能跑出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为此,东源县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将承担起建立产业集群为有效载体的拓展任务。针对现有存量成熟空间不足的问题,东源县结合实际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向新片区“进军”,坚持“征收量”和“拆净率”一起抓、一起推,预计今明两年内可开发、盘活的工业用地有4250亩,目前已推动落实工业用地1450亩。

随着“融湾”“融深”东风劲吹,珠三角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要素集聚对于省域空间的溢出效应,正在河源东源高新区迸发出新的火花。据了解,东源县正在全力推进园区三期启动区1.26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先后出台《关于支持企业盘活利用低效用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努力盘活产业用地、提升亩产效益;通过与农户合作要空间,谋划开发利用徐洞、红光、仙塘等村410亩的生产生活留用地,目前已制定好330亩相对成熟的留用地的开发利用方案;加快推进出租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已落户的企业新建了可租赁厂房15万平方米,大力推动与盐田区共建标准厂房8.8万平方米,尽早让企业实现“落户即投产”。

引导霸王花、信大科技等企业盘活闲置用地,让他们得以顺利动工建设;探索“商改工”路径,将园区二期450亩商业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有力保障峰林高显项目的落地;引导德洋企业从生产企业向工业物业转型,助推其建成标准厂房2.6万平方米,以及推动合利刀具和盛达等企业顺利入驻并投产……东源县助力项目高效落地、拿地即开工的举措得到企业的频频点赞。

“这次落户东源,我们充分了解到了县委、县政府各级领导的诚意、办事效率和专业水平,在东源遇见了深圳效率,十分惊喜。”峰林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远说。

优化“产城融合”格局 快速崛起现代魅力新城

一个园区的发展,除了扎实的产业建设外,良好的基础建设也必不可少。道路工程(含广告牌、路边停车位建设)、土地征收及房屋拆迁工程、土石方工程、污水处理厂工程、排水渠工程、高压线边护坡挡土工程、管网工程、2×400MW级(9F级改进型)热电联产项目、路面铺设沥青、人行道改造、绿化带改造……从2021年起,东源投入数十亿元专项资金,大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以此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硬核”竞争力。

“我们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大干快上,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东源县相关负责人说,东源县始终坚持“园区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先行”的理念,强化水、电、路等要素配置,以持续优化营商“硬”环境为抓手,完善园区配套保障体系,打通园区高质量发展“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智慧园区和智慧展厅投资近千万元,现已投入使用。走进盐东现代物流园,可见天上有无人机定时巡检,地上建有路灯集成监控、电动汽车充电等多种设施,草坪绿地智慧化喷灌,智慧停车让出行更加便利,5G场景化应用在这里随处可见。据悉,园区利用闲置空间,打造5G智慧园区展厅、5G安防无人机、5G巡逻机器人、5G VR园区直播、5G智慧灯杆、5G智能抄表、5G AI视频监控等七大创新应用,为入驻企业带来现代化办公、生产体验,为东源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

如何将河源东源高新区打造成新型产业、优势产业的聚集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营造良好的园区发展环境亦是关键之举。东源县建立了县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县领导挂钩联系减停产企业等制度,并有针对性地出台工业企业梯度培育、上规奖励、贷款贴息等惠企政策5项,积极兑现各类涉企扶持资金约4620万元,累计解决企业订单减少、原材料不足等问题近80余个,推动减停产企业从年初的65家减少至目前的58家,新增万利科技等5家规上企业。同时,将优化营商环境纳入今年的县委专项巡察,派出4个巡察组分别对14个县直单位党组织开展巡察,共发现问题121个、问题线索3条,形成专题报告3份。

道路交通是经济的“大动脉”,发展的“先手棋”。今年以来,为了方便园区公司物流运输及务工人员出行,东源县在增设县工业园至县城中心区域公交专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园区路网建设,加快实施园区白云路等8条道路升级改造,持续推进205国道东移(东源段)、西环路(东源段)、粤赣高速公路东源高速出口改扩建等项目建设,串联起盐东现代物流园、新材料产业园、仙塘工业园和河源东源高新区三期,助推园区交通更为顺畅、服务更加便捷。此外,东源县还开通工业园至灯塔等5个乡镇的务工人员通勤专线和连接赣深高铁河源北站的通勤专线,在万达广场设置接驳公交车,加快建设园区配套的“现代化商圈”。

如今,一大批涉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的龙头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在河源东源高新区形成了规模集聚效应。面对新发展形势,河源东源高新区正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朝着“产业版”未来社区的目标愿景阔步前行,有机整合空间、要素,重组变革体制、机制,全面赋能新生产、新生活、新生态,全力打造以科技引领、产业赋能为基础的产业新城。

■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稿件统筹:李成东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黄赞福

■组稿: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彭冰

    上一篇: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