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为心灵赋能 给成长加分
■市卫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文/图:本报记者 朱惠思
前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市卫健局、市精神卫生中心志愿服务队在市卫校开展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共同护佑美好未来”——河源市2023年医疗健康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青少年正视心理健康问题,正视精神卫生疾病。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联合家、校、社多方合力,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心理支持,提高学生对精神卫生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建强学校教育主阵地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是育人主体,精神卫生健康问题在教育上不容忽视,心理危机重在预防与干预,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市卫校心理咨询室主任黄怡婷表示,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该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医校共建校园心理健康驿站,指导学生参加心理社团活动和心理健康主题黑板报比赛,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增强心理素质。
为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9月,河职院开展了新学期心理危机识别和应急处理技术培训讲座,增强校园工作人员心理安全意识,进一步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开展。围绕心理危机的成功案例分享、学生在生活中的动静态行为剖析、操作性技术和实用性方法示范等方面进行讲解,增强了学校工作人员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识别处置能力。
据悉,我市各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心理健康高度重视,将学生心理健康贯穿整个育人工作,实现家、校、社三位一体联动,牢牢把握开学的关键期,积极开展形式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健康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家长细心关怀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作为孩子健康路上的陪伴者、守护者,不少家长注重孩子的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状态,与学校积极沟通,与孩子保持亲密关系的同时,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我关注孩子的精神状况,孩子情绪变化大时,我会主动和他玩,了解他情绪反常的原因,再慢慢开导他。”家长陈婷表示,孩子在读小学,常常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导致情绪低落,她主动与孩子交流,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从而化解孩子的消极情绪。
“我和孩子相处就像朋友一样,会互相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家长张女士表示,她主动联系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倾听孩子的想法,给足孩子信任和个人空间。
关注心理健康
需要家校社多方努力
“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陶瑞表示,该院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开展了社区义诊、心理健康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此外,该院还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和服务热线,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积极入校开展心理宣讲、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提高学生对于精神卫生的认识,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与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努力。
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此,陶瑞建议家长积极参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和想法,给予关爱和支持。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培训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未成年人,家长和学校应找专业的服务机构,积极配合专业医生进行治疗和干预。
“儿童心理健康、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和控制,将影响孩子后期的成长,早期干预非常关键。”河职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学副教授钟碧来表示,若孩子在日常与以往相比发生明显变化,生理、情绪和行为出现焦虑不安、沉默寡言、学习状态不佳、生活作息紊乱、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孤独感,没有玩伴或同学,家长须提高警惕,应主动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诊断,给孩子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积极进行干预治疗。
钟碧来建议,青少年应有积极心态,通过科学运动、充足睡眠、合理膳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帮助情绪疏导、稳定,保持心理健康状态。另外,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做家务的良好习惯,彼此相互尊重、正向鼓励,从而让孩子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