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产业发展风正劲 奋发崛起正当时

我市坚定不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01-30 11:44:56 来源:河源日报

编者按

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行。2022年,面对“三期叠加”“三重冲击”“三重压力”以及世纪疫情、自然灾害的交织影响,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守正创新、团结奋斗,积极培育“五大产业”、大力实施“七大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平稳向好,开创了幸福和谐美丽河源建设新局面,为河源推进高水平现代化建设铺下了基石。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综述,多角度报道2022年我市各项事业取得的新突破、新成效。敬请垂注。

■本报记者 方新苗

春到东江,两岸盎然。近日,位于河源国家高新区的广东省西勤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正呈现一幅火热的生产场景:装配车间内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各道工序衔接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人们或在进行辅料的组装,或在对产品进行全检。“春节前,单装配车间每天平均有25条生产线在运作,800多名工人在岗。”该公司装配车间经理王军说。

回望2022年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始终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河源的部署要求,大力培育“五大产业”、实施“七大行动”,谋划实施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举措,全市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3.51亿元,比上年增长2.4%。

产业聚,则发展快。实践证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惟有坚持制造业当家、挺起工业脊梁。2022年,我市产业发展持续壮大、成绩斐然,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近600亿元;水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今麦郎饮品正式投产,农夫山泉三期等一批优质水经济产业项目动工建设;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15个,河源国家高新区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国家级高新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增至348家……一个个项目、一组组数据,勾勒出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脉络和轨迹。

逐梦“千亿”“百亿”势正足

作为广东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发展区,河源选择发展什么样的工业、产业尤为关键。2021年12月,市第八次党代会吹响了“加快培育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百亿级水经济产业集群和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的号角;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亦对壮大电子信息等几大主导产业作出了具体部署。前不久,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召开,再次锚定我市产业发展的主航向:要巩固电子信息第一大支柱产业地位;推动水经济、先进材料、机械与模具产业向百亿级产业集群加速迈进。

细数家底,河源拥有中兴通讯、西可通信、中光电等100多家电子信息企业以及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检中心,全省每生产9部手机就有1部是“河源制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近600亿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第一圈层,河源发展空间广阔、成本优势明显、营商环境优良,被省委、省政府列为珠江东岸4个重点扶持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城市。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河源可谓底气十足,天时、地利、人和俱全。

河源因水得名、因水而兴。发展水经济产业、做好水文章,是河源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必由路径。2021年10月,继农夫山泉广东第一、第二生产基地落户河源之后,农夫山泉广东第三生产基地项目又落户河源。同年11月,河源市水经济产业园建设启动,一周后便迎来首个签约落户的标志性项目——计划总投资40亿元的华润怡宝项目。一座百亿级水经济产业新城正冉冉升起,上演着点水成金的传奇。据统计,全市共有水经济规上企业16家,在建、签约重大项目5个,前三季度水经济产业园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4.42亿元、增加值12.58亿元,相关在建、在签项目投产后,预计可新增产值106.5亿元。

河源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20年底,已发现主要矿产64种,查明资源量的有34种。坐拥“宝山”,河源敢谋善为。今年1月,作为全省最大的高性能钕铁硼磁材项目,广东晟源永磁材料有限责任公司8000t/a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项目(一期)竣工投产。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以上、年税收超5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约600个。截至2022年10月,全市有先进材料产业规上企业46家;2022年前10个月,先进材料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约41.8亿元。

沿着市委、市政府谋定的产业发展方向,2022年我市围绕电子信息、水经济等“五大产业”,积极承接“双区”产业延伸、企业转移,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引进一批强链扩链型、集群配套型、龙头基地型企业。据统计,2022年,我市新签约项目190个、投资总额710.6633亿元;新签约项目中,超亿元项目134个,超10亿元项目18个。新签约项目中,电子信息产业类项目58个,投资总额307.3亿元;水经济及食品饮料产业类项目8个,投资总额32.0826亿元;先进材料产业类项目37个,投资总额82.898亿元。

以平台建设推动 产业集聚发展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市一直将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工作。2022年10月,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工作现场会在河源国家高新区召开,更是为各县区谋划自身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打了一针“强心剂”。

“要尽快实质性启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据悉,我市正谋划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初步计划以河源国家高新区本区和跨江融合发展区为主平台核心发展区、各县区工业园为主平台协同发展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河源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积极争取认定成为首批省级主平台,将我市主平台建设成为省内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力军、工业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为更好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在硬环境方面,要加快推进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集中资源做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主动牵引更多转移企业落户河源,推进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在软环境上,要用好用活深河对口帮扶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强化新一代电子信息、水经济、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对接。

目前,我市几大主导产业均有产业建设平台。河源国家高新区作为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主阵地,是中国首批电子信息行业重点推介产业园区、省内第四大手机生产基地,园区内产业公共配套服务建设完善,建有国家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金地创谷等产业公共平台。当前,我市电子信息已形成了以河源国家高新区为主阵地,源城、龙川、江东新区等其他县区共同发展的局面,产业空间集聚效应明显,优质企业、项目纷至沓来。

紧邻万绿湖,一座百亿级水经济产业新城正冉冉升起,上演着点水成金的传奇。水经济产业园规划选址位于河源国家高新区深河产业城A区,总规划面积12482亩,计划分三期规划建设,实施“一核三轴两带三基地”空间布局,主要有区域总部产业区、产业配套区、产业孵化区、物流配套区、休闲生活区等。自启动建设以来,我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打造水经济产业园,加快水经济产业园建设,完善产业道路、要素配套设施和热能蒸汽供热管道,加快谋划食品检测机构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水经济产业园形成产业规模。

占我市先进材料产业“半壁江山”的东源县,在产业平台建设上也不遗余力。总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总投资6.1亿元的东源县新材料产业园正积极推进建设。园区内已引进广晟永磁、信昌盛、惠集、英吉瑞等项目14个,总投资约45.5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产值67.3亿元,税收2.761亿元。随着赣深高铁的建成通车,江东新区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先进材料产业外扩更加便利。不久前,位于江东新区临江镇的河源市铂科新材料有限公司高端合金软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动工建设,该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0亿元,年税收约6000万元。

正在加快建设的特色园区,成为我市各大主导产业飞腾跃升的平台。在做好“硬支撑”的同时,我市正按照补短板、强优势、促提升的总体思路和园区化、集群化、链条化发展路径,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扶持措施,聚合要素保障,加快集聚成势,全力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

迈向新征程,当有新作为。根据《广东省2023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安排,今年我省计划安排省重点项目1530个、总投资8.4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其中,涉及河源的重点项目有64个,包括河源市水经济产业园(一期)项目、河源国家高新区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等26个产业项目,每个项目都是“五大产业”中的“佼佼者”。这些主导产业的重点项目将在新的高度挺起河源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腰板”。

    数字报
    本周最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