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023-01-30 11:40:11 来源:河源日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第四组召集人、副市长谢春艳与县镇村、涉农金融机构、专家智库、社会组织、优秀企业经营者代表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力争推动我市建设农业强市、打造广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河源样板。

强化政府引导

统筹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三农”工作、支撑保障大局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谢春艳指出,在新发展阶段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给予我们的历史任务,要全面认清形势,把握机遇,锚定市委确定的“建设农业强市”这一目标推进顶层设计、政策谋划、工作落实,同时立足我市市情农情综合考量,坚持农业、农村、农民统筹考虑,注重软件硬件一体推进,确保建设农业强市找准方向、把住要领、走对路子,坚决扛起建设农业强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省财政部门提出,2023年省级年初预算安排1100亿元,全力保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

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将带动扩大有效投资。“要用好政策红利,对于国家、省出台的一些稳经济政策,要运用统筹思维,及早谋划,做好准备,确保政策红利在河源落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邓春华说。

深化金融支持

为农业农村注入“金融活水”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去年以来,我市持续加大金融服务农村实体经济力度,中国农业银行河源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源市分行要在创新金融产品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力度,撬动更多“金融活水”投入农业农村。

“河源分行将聚焦乡镇联城带村、现代农业产业和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持续加大金融服务和模式推广力度。”中国农业银行河源分行行长陈跃辉说,今年该行将加强对农村电商企业贷款支持,力争投入3亿元助力打造全市农产品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优化龙头贷产品政策,力争龙头企业有贷覆盖率提升10个百分点;加大对灯塔盆地、现代产业园、乡村产业、农村水利、农田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等各类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争取在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实现国家储备林贷款投放支持并带动其关联产业发展,确保项目信贷资金的持续投入等。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源市分行副行长肖晓雯表示,将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减费让利决策部署,对符合政策支持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将继续稳妥有序推进惠企利农政策高质量落地见效,为重点项目争取最大的优惠政策。

“坪围村2022年利用金融扶持政策引入了工业化循环水养殖项目,建设4套循环水养殖设备系统及38个养殖桶进行养殖,养殖周期为6个月,预计年产值1400万元。”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党总支书记李远通说,坪围村目前种植水果约2000亩,每年吸引周边地区和珠三角等地近10余万人次到村体验摘果、观光旅游。

加快振兴步伐

全面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推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挖掘经济发展潜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点。

“今年春节假期,义合镇打造的‘花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当地餐饮店、咖啡店爆满。”省审计厅驻东源县义合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陈建说,目前,工作队联合当地聚焦产业增收,启动“红色生态文旅城”、东源县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啸仙博物馆下屯水稻烘干厂等重大建设工程,打造了“义合香”丝苗米、义合甜叶菊、义合葛根、义合花海等农旅项目,促进农民多途径就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河源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将稳步推进高质量创建工作,紧扣国家农高区‘农’‘科’‘高’的建设发展要求,加速壮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河源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金伟说。

“要发挥河源的优势条件,持续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河源太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江兴说,今年,该企业计划建设二期21294平方米成品鱼养殖车间、办公场所和6600平方米标苗车间和预制菜加工车间,预计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助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市将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大力实施强镇兴村工程,努力在广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钟建政说,乡村振兴部门将持续深化拓展深圳对口帮扶和驻镇帮镇扶村资源,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的互联互动,大力扶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乡村二、三产业,全面落实创业就业政策,协同打造“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以15条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带为载体,打造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王亚娇 朱晓颖)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论道”高质量发展 共同开创新局面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