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东源多措并举全力攻坚完成今年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任务

11个乡镇7万多群众 用上安全放心自来水

2021-12-27 10:22:16 来源:河源日报

3d4ffbc25778d15852923b1079474a19_1227005_001_01_s.jpg

■东源县第一大村——船塘镇李田村集中供水工程已建成,入户管网和入户水表已安装完毕,工程验收完成,本月底前可实现供水,李田村6587名群众将彻底告别饮水难问题。

def3da1b5ecfa39019c842cea2de5b8b_1227005_001_02_s.jpg

■黄村镇永新村供水点设计供水规模为100立方米/天,由不锈钢一体化过滤器及不锈钢水箱组成,解决了永新村10个村民小组554户2835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10e336c7a90c0e0d4a6e85ded2563646_1227005_001_03_s.jpg

■黄村镇永新村村民黄国兴打开家里的自来水龙头,开心地向记者展示安装自来水后的水压情况。

核心提示

饮水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农村供水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既担负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要求,也承载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民生期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以来,东源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作为促进发展、改善民生、补齐短板的重要抓手,成立县农村集中供水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研究制定了《东源县农村集中供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整合部门力量,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集中攻坚,采取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农村集中供水攻坚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县今年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任务基本完成,7.5万余名群众用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 成效篇

全县今年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任务基本完成

12月18日,天气晴好,阳光照在身上暖意融融。黄村镇永新村村民黄国兴打开家里的自来水龙头,开心地向记者展示安装自来水后的水压情况。他介绍,12月10日他家用上了自来水,之前用的是自家从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水压小,水质也没有保障。“现在好了,有了自来水,既方便又放心。”黄国兴咧着嘴说道。

永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黄燕卿介绍,全村333户村民的自来水全部安装到家,12月10日用上了自来水。

东源县水务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永新村村委会片区供水点于10月25日动工建设,12月10日建成并实现供水,用时45天。该供水点设计供水规模为100立方米/天,由不锈钢一体化过滤器及不锈钢水箱组成。目前水厂围墙、管养房、场地硬底化等厂区建设正在完善。该水厂解决了永新村河背、坪里、沥唇、张屋排、焦坑、九龙尾、板仓村等10个村民小组554户2835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永新村村委会片区供水点高效建成实现供水,是东源县农村集中供水攻坚行动实施成效的生动实践。

东源县第一大村的船塘镇李田村,户籍人口1310户6587人,是全县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的一个难点。目前,李田村设计供水规模为2400立方米/天的集中供水工程已经建成,入户管网和入户水表已经安装完毕,工程验收完成后,月底前可实现供水,李田村6587名群众将彻底告别饮水难问题。

据了解,东源县下辖21个乡镇、258个行政村、1771个自然村,有118510户、550249人。据该县水务部门统计,截至12月22日,该县已完成集中供水全覆盖任务75923人,总体任务完成率为100%,目前集中供水工程已覆盖258个行政村、1771个自然村,自然村覆盖率达100%,排在全市前列。但仍有部分小组已供水但不能正常保障、或存在影响饮水安全、或通过村村通自来水建设铺设主管到行政村、自然村又未扩网入户管,农户仍维持原有山溪水、水井水等简易供水模式等原因,需要升级改造和完善配套设施,计划在2022年底前完成升级改造任务。

■ 措施篇

全县上下全力攻坚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

饮水安全是人民生活的一条底线。今年东源县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任务点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高质量完成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任务,是对东源县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能力的一次考验和检验。为此,东源县通过强化组织保障、资金保障、责任落实、督导检查等,全力攻坚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取得实效。

多举措高效高质推进供水工程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扛牢抓实主体责任。为做好这一民生工程、惠民工程,东源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执行组长,相关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及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农村集中供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从组织机构上加强农村集中供水工作领导。

精心组织部署,全面压实各级责任。该县在前期大量调研摸底核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东源县农村集中供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将责任层层压紧压实,做到工作有人抓、责任有人担。同时,由县财政统筹,在上半年已安排资金5200万元的基础上,下半年继续追加安排资金4500万元,为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提供资金保障。

增强思想意识,落实“五定”责任制。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全县上下切实增强了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县水务局把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行动当作当前的一项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全力推进。该县组建了督查组、巡逻组和工作专班,每位县领导挂钩2至3个乡镇,每个乡镇均由县水务局一名领导挂镇负责,严格落实“定领导、定驻镇技术人员、定任务、定工期、定质量”的“五定”责任制。督导组进驻到任务乡镇,现场一线督促指导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施工建设,推进各项任务得到有力落实。

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面落实。该县把船塘镇、黄村镇作为农村集中供水攻坚行动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县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按照时间节点,制定了施工进度计划表、作战图,挂图作战。各供水工程建设点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全力攻坚,并且实行进度一日一报制度,确保各项供水工程建设按时按质完成。

强化管理检测确保供水水质达标

为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达标,该县强化水源保护,将已划定的26个水源保护区全部纳入了监测范围,在水源保护区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并对水源地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同时,该县建立了供水水质检测制度。县疾控中心在丰水期、枯水期开展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的定期检测外,还结合其他水质检测任务,每年对供水水质进行不少于4次的定期检测。目前,该县千吨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有单独或联合设立水质检测化验室的有6个,可开展日常水质检测;其他没有水质检测化验室的将通过采购服务等方式开展日常水质检测;千吨以下集中供水工程定期开展了水质检测,确保全县农村饮水工程饮用水符合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要求和国家标准。

另外,该县创新举措加强对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建立多元化管理模式,引入市场机制,鼓励采用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投入饮水工程经营,其中承包经营有13宗。如灯塔、柳城、涧头、双江、叶潭、黄田6镇已与有经济实力、有专业资质的企业进行了合作经营管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县20家千吨以上自来水厂现有管理人员91人,其中专业管理人员20人。其余农村饮水工程由镇、村级自主经营,由镇、村级采用请人专管或由水管员兼管的模式进行管理,确保建好的饮水工程得到有效管护。

2022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

接下来,东源县将严格按照省、市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行动方案要求,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完成集中供水全覆盖目标任务,以实现省政府下达的工作目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以上,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规模化和城乡一体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

在今年全面完成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的基础上,该县将坚持民生优先、政府主导、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原则,破解水源性缺水、项目资金缺口、供水工程运行管护等各种问题,力争到2022年,构建以乡镇局域供水网为主、单村水厂(站)工程为补充的供水格局,基本形成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和智慧化服务的农村供水新格局。通过开展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到2022年年底前完成19.4万人饮用水达标提标建设任务。全县农村饮用水人口普及率达到99%以上,全面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县级统管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

■ 抗旱篇

全力抗旱 确保群众生活生产用水

今年以来,东源县降水持续偏少,截至12月21日,全县累计平均降水量为1138.9毫米,较常年同期(1949.4毫米)偏少41.6%。全县大部分水库蓄水量低于50%,其中31座水库达到或低于死水位,旱情形势日趋严峻。全县因旱致饮水受影响(分时段供水)的有44280人,较严重的有蓝口、船塘、上莞、黄田、新港、骆湖、康禾、漳溪、涧头、叶潭等乡镇。全县晚造因旱受灾面积7.29万亩,受灾率达32.65%。其中,成灾面积3.706万亩、绝收面积1.49万亩,水稻受灾面积3.8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5868.84万元。早造受旱作物面积7.5万亩,主要分布在上莞、漳溪、船塘、锡场等乡镇的部分地区。

“取、蓄、引、节”缓解旱情影响

为有效应对旱情,东源县把缓解当前饮水问题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亲自推动落实,分别多次深入镇、村督查指导抗旱工作;实行县领导挂钩乡镇制度,县领导深入镇、村一线现场推动抗旱工作,协调利用一切现有水利工程和设施、一切可以利用的抗旱设备,有力有效缓解旱情带来的各种影响,全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各乡镇特别是受灾较严重的乡镇因地制宜,着力从“取、蓄、引、节”四个方面想方设法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缓解辖区群众饮水用水受影响问题。比如蓝口镇动员村干部,采取打井取水、水箱装水、送水上门等方式,有效缓解各村饮水受影响人口1.5万余人;涧头、漳溪等乡镇通过打井、水站抽水缓解旱情,缓解饮水受影响人口约0.7万人;锡场镇通过修蓄水池、疏通和修建水渠等方式全面缓解旱情;新港镇通过引水到库、水管引水等措施,缓解饮水受影响人口0.8万人;黄田镇采取分时段供水、减少夜间水供应方式,保障日间生活用水需求,同时网格化管理全镇所有抗旱备用水源,通过启用备用水源点、与第三方公司订立合同、每村配备抽水机等方式,有效缓解1850户0.8万人的饮水受影响问题和农田灌溉、畜牧饮水问题。

旱情发生以来,该县积极筹措资金,农业农村、应急、水务、气象、财政等部门强化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抗旱工作合力,集中人力、物力全力保障群众生活用水及农业生产。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约1728万元,其中生活用水抗旱资金1150万元,农业抗旱资金578万元。全县累计发动2455人参与抗旱工作,集中调动抽水机、应急消防车等430台(辆)设备投入抗旱救灾工作,目前已解决农田灌溉约4.3万亩,大部分农田能够通过抽水等措施解决灌溉问题。与此同时,该县采取多种方式加大科学、节约用水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迅速行动,采取一切可行措施、想尽一切办法,积极进行生产自救。

“四个进一步”应对持续干旱

针对当前旱情持续发展的严峻形势,接下来,东源县将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抗旱工作力度,确保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进一步强化管理。加强组织农民对冬季作物采取镇压盖土或覆盖秸秆等措施,提高其抗寒能力,确保农作物安全越冬。推广滴灌、喷灌、微灌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着力控制水量消耗。同时,提早做好春耕生产和灾害应急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进一步强化调度。一方面多措并举、广开水源。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如科学打井抽水,新建引水陂头,从水库、河道抽水到水厂制水,寻找新的水源点,启用应急水源等,以缓解饮用水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加强蓄水、科学调度。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用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优先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处理好农业、工业、生态用水的关系;切实加强现有水源管理,厉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认真督促各乡镇对辖区内具有供水任务的水库水电站必须按照“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优先保障生活用水,特别是不满足生活、生产用水的水库电站不得发电。进一步强化保障。全方位筹措资金,持续加大抗旱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强化抗旱资金监督检查,严格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进一步强化宣传。充分运用广播、标语横幅、上门入户、网络媒体等方式,大力宣传全县用水现状及节约用水行为习惯,提高用水户节约用水意识,着力引导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节约用水。

■策划:李成东 张小龙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田清秀 特约记者 蓝天明 通讯员 朱德平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