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焦“融深”“融湾”建言献策
助力河源“融深”“融湾”全域化
■建设中的赣深高铁河源东站。赣深高铁建成通车后,河源将进入到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及周边城市高铁1小时交通圈。冯晓铭 摄
“融深”“融湾”是河源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按照“湾区所向、深圳所需、河源所能”要求,充分发挥深圳对口帮扶作用,加快构建与“双区”合作互动新局面。
河源如何“融深”“融湾”?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助力河源“融深”“融湾”全域化。
交通出行一体化同城化
交通是“融湾”“融深”的先导和基础。市人大代表廖小云表示,在“十四五”时期,河源将高效对接省“12312”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积极优化“融深”“融湾”快速通道网络,全面提升市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形成全面全域“融深”“融湾”的“水陆空铁”高效联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格局,加快构建河源“12131”交通圈,推动河源与大湾区主要城市交通出行一体化、同城化。
廖小云建议,在陆路交通方面,要加快完善高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规划,加快赣深高铁和长深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打造河源至广州、深圳“2+2+1”高快速通道,同时推进梅龙高铁、河惠汕高速公路等项目开工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快速通道网络,打造河源到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及周边城市高铁1小时交通圈、高速公路2小时交通圈,河源到惠州平潭机场、广州白云机场高铁1小时交通圈,河源到赣闽地区主要城市高铁3小时交通圈。在水运方面,要加快东江航道扩能升级,统筹推进河源港建设,着力推进源城港区码头、古竹码头建设,争取与东江1000吨三级航道同步建成运营,构建水上交通互联互通体系,加强与大湾区水上联系,打通江海联运物流大通道。在航空方面,加快河源航空布局规划,构建与白云机场、深圳机场、惠州平潭机场形成功能互补的航空服务体系,推动河源积极融入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着力打造“1+3+4+N”机场体系。(本报记者 梁驱远)
着力提升“融深”“融湾”“软联通”
“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具体部署,河源在‘融深’‘融湾’方面已经有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尤其是对接省‘12312’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等,让我觉得离粤港澳大湾区的距离更近了。”市政协委员黄经胜表示,河源要深入“融深”“融湾”,不但要在“硬联通”上下功夫,也要提升“软联通”。
黄经胜建议,要多向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深圳学习先进发展经验,因为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多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效率等政策都值得推广借鉴。他还建议引入更多的金融机构,壮大地方金融主体,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对于人才引进和人才导入问题,黄经胜建议我市在“融深”“融湾”的过程中建立人才库,并成立相关的专业研究院,将粤港澳大湾区的部分人才纳入其中,共享大湾区的人才资源,借力推动河源经济社会发展。(本报记者 王亚娇)
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圳品”农产品
河源具有良好的生态,发展绿色农业、高端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市政协委员郑杰认为,河源在地理位置上同时受到“双区”辐射带动,在抢抓“双区”建设机遇上具有独特优势。郑杰建议,要围绕打造灯塔盆地农高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与科研技术团队合作,推广智慧农业、使用节水种植等技术手段,有效提升农产品产能供给;要突出打造优质农产品,推动农产品“融深”,主动对接深圳市场,对标供深食品标准,制定符合河源实际的供深农产品生产种植标准,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圳品”农产品。同时,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通过弹性学制鼓励年轻力量参与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培训,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兴办农业技能培训班。(本报记者 张平)
推动生态资源现代化升级
市政协委员赖运宏认为,河源具备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建设“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有先天的资源优势。特别是近年来,万绿湖、客天下、巴伐利亚庄园、春沐源等知名旅游景区深受粤港澳大湾区游客欢迎,河源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游品牌资源,具备升级基础;霸王花米排粉、聪明人饮料、正能量山泉等农产品和水资源深加工产品品牌经过多年发展,也具备了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具备现代化升级发展的条件。
赖运宏建议,抓住“融深”“融湾”机遇,深度挖掘河源在旅游、农产品等行业的资源,发挥资源最大效益,推动生态资源现代化升级。一是要突出河源现有资源优势,对河源目前旅游、食品等生态资源产品品牌进行摸底,选择发展潜力大的品牌进行重点挖掘和扶持,搭建向粤港澳大湾区推介本土生态资源产品品牌的平台,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品牌。二是要进一步打造好营商环境,大力发展河源民营经济,建设灵活多样的投融资体系,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外来投资、技术和人才,推动河源本土生态资源品牌现代化升级发展,将我市青山绿水和种养资源等优势快速转化为经济文化发展优势,走好河源绿色发展道路。
(本报记者 方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