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我市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

2.8万多户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

2021-01-28 10:30:00 来源:河源日报 肖斌

通过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实现既有新房、又有新村。图为源城区埔前镇上村村红色文化广场。肖斌 摄


□本报记者 肖斌

农村危房改造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事关民生福祉,事关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下,市住建部门深入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2016年以来,全市共有28754户纳入危房改造对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330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15424户。记者了解到,通过拆除重建和修缮加固等方式,我市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

搬出危旧房 迎来新生活

近日,记者随同市住建部门的工作人员实地来到源城区埔前镇上村村走访,查看危房改造后村民的生活情况,让他们感受最深的是村民生活态度的转变。

穿过该村中心的红色文化广场,绕过客家建筑风格的罗氏宗祠,拐进一条乡间小道,一农户新房门头上方的墙体上“感恩共产党”五个鲜红的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脱贫户罗远云的家,今年32岁的他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一个人生活,家庭经济困难,前些年,他跟自家养的一头牛住在一间破旧的泥砖房里,每逢下雨,室内多处漏雨。2017年,政府补贴他4万元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帮扶单位补贴1.5万元。由于罗远云不能自筹资金,帮扶单位又另外资助3万元,帮他在旧址建起新房。

“新房宽敞明亮,舒适温暖,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建好新房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心中对党的感激写在房子的外墙上。”住进新房的罗远云道出了危房改造后的幸福生活,打心眼里感谢党、感谢政府。

同样,今年52岁的脱贫户罗耀明,住的房子也是2017年危房改造后的新房。以前他家住的三间泥瓦房,每到下雨天,镇村干部都为他一家人揪着心,劝说他到住房条件好的村民家暂住。2017年,危房改造后,一家人住进83平方米的新房子里,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他说,“改造后的屋顶不漏雨了,连风都刮不进来,没想到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住进这么舒适的房子。”

上村村是革命先烈罗焕荣的故乡,也是源城区5个省定精准扶贫村之一,在驻村工作队精准帮扶下,像罗远云、罗耀明一样住进新房、开启新生活的脱贫户还有很多。据深圳大鹏新区群团工作部驻上村村第一书记黄旭军介绍,上村村共有70户贫困户,其中有21户贫困户住在危房里,对于这21户住危房的贫困户,由当地政府补贴每户4万元,帮扶单位——深圳大鹏新区每户补贴1.5万元。当个人难以自筹资金建设新房,再争取帮扶单位3万元到5万元不等的建设帮扶资金。现在上村村的21户贫困户全部住上了放心、安全、有保障的住房。

农村危房改造完成

乡村振兴为民造福

2016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全市共有2.8万多户纳入危房改造对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万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1.5万户。为实现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各地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加强资金监管,市住建局、市财政局还制定出台了《河源市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管理细则》,强化危房改造资金管理。通过落实省市县级配套资金,加上帮扶单位、挂钩干部、当地财政补贴,合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通过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极大改善了农户居住条件和村容村貌,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据介绍,农村危房改造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事关民生福祉,事关乡村振兴、脱贫攻坚。2016年以来,全市共有28754户困难家庭纳入危房改造对象,顺利达成了脱贫攻坚中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任务。

建设危房改造集中居住点,盘活闲置农房,依托危房改造兴办特色产业……近年来,我市通过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将农村危房改造与“三清三拆”、农村泥砖房清理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开展整体推进和连片整治试点,积极探索在建设模式上由散户自建变为统建帮建,在配套设施、环境整治等方面加强指导帮扶,实现既有新房、又有新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确保安全标准一丝一毫不差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