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破题 以答促干
共商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市充分挖掘优质水的发展潜力,先后引进了农夫山泉、今麦郎、华润怡宝、白象、紫泉饮料、中储粮等一批国内行业领军企业投资落户,使河源成为水饮料及食品产业的投资热土。本报记者 欧阳柳 摄
■本报记者 梁驱远 通讯员 邹菡萏
前日,市人大常委会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发展专题询问会暨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二场专题会议召开。会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紧紧围绕助推产业优化布局、产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有序转移等四方面要求,聚焦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集群建设、招商引资、拓宽新赛道、营商环境建设、发展要素保障,依次“出题”,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会“应考”,在问与答的互动中,为我市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发展理清思路、擘画新路径。
【现场过招】
剑指兴水“关键处”
专题询问会现场,询问人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目标,询问直奔主题、切中要害,既有对当前突出问题的深度追问,也有对未来发展工作的长远思考。
“如何在当前水饮料及食品产业良好发展态势基础上,着力推进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现新突破、实现大发展?”专题询问一开始,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赖志华便抛出关键问题,直指产业集群建设。
“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个发展势头,推动产业发展走上新台阶,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市工信局局长张敏从优化产业布局、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载体提质升级、推动产业扩容增效、加强产业品牌建设五个方面,对问题作了详细回答。
相较于水产业发达的佛山和食品产业领先的东莞等地,我市在产业规模和链主型企业培育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对此,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何伟光就如何做好招商引资和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作发问。
市商务局局长陈海青表示,将通过制定完善河源市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招商图谱、拓展招商网络、健全市县(区)招商队伍协同调度机制等举措,推动更多优质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项目向河源有序转移、集聚发展。
近3个小时的专题询问中,“考问”与“应答”环环相扣,问题开门见山、回应务实精准,既问出了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也回答了攻坚突破的方向。这场“考试”的背后,是市人大常委会紧扣省人大常委会“四个助推”要求,在产业优化布局、产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有序转移四方面系统谋划监督、持续深耕实践所积累的成果。
为推动河源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市人大常委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监督支持,连续多年组织人大代表对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及视察,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我市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形成多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呈市委作决策参考、交市政府落实。同时,市人大常委会还通过建立专项督办机制,推动水饮料及食品产业相关代表建议加快落地见效,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目前,全市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共有41家规上企业。2024年,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92.9亿元、同比增长5.1%。今年1月—8月,实现规上工业产值77亿元、同比增长34%,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按照预计,1月—10月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产值可达100亿元,全年产值将达到120亿元,初步实现发展目标。
【集智共商】
擘画产业新蓝图
专题询问环节结束后,人大代表、企业和研究机构代表还以进一步推动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发展、助力我市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题,深入研判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实践经验和我市发展实际积极建言献策。
省人大代表、河源忠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温东岸表示,政府可以通过调查摸底河源农产品加工企业现状,给企业量身定制政策包,鼓励河源本土生产加工型企业强化自身品牌建设,同时继续加大对“河源手信”的支持力度,强化河源本土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助力本土产品对外销售渠道的铺设,以此提升市场影响力。
广东百家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陈元认为,加大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育力度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建议建立市级食品产业研究院或技术创新中心,围绕产品研发、工艺改进、质量安全控制等开展联合攻关;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引进食品科学、营养学、市场营销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为产业升级注入智力动能。
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学院副研究员王娟提出,河源发展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既可以兼顾猕猴桃、鹰嘴蜜桃、茶叶等本地农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可以在“五指毛桃鸡汤”“清蒸客家猪肉汤”等本土美食上下功夫,重点培育预制汤品龙头企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开辟新的市场和赛道。
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副会长钱曼建议,河源要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力争水饮料及食品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中期突破150亿元、末期冲刺200亿元。同时,要策划“中国好水,优质饮料”主题推广活动,加大营销力度;注重品牌设计与包装创新,融入万绿湖、客家文化等元素,打造独特标识;积极参加中国国际食品饮料展等专业展会,拓展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