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面推进“就近好办”改革
让政务服务“就近办”“更好办”
□本报记者 方新苗
“线下大厅一窗受理,不用四处找办事窗口。”“户籍在偏远乡镇的人,也可以在市区就近办事。”“社保、医保、民政等事项下放至镇村,不用特地跑来县城了。”走进市政务服务中心,群众在综合窗口前办理税务事项、营业执照、身份证件等,“服务企业专区”内,工作人员为企业经办人办理工程建设审批事宜。
自全市推广政务服务“就近好办”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政务事项只需“进一门、进一窗”即可办理。从“多头办理”到“一窗综合”,从“来回跑”到“就近办”,改革不仅提升了行政效能,更让政务服务真正“落”到群众身边。
政务服务直下基层
群众事项“家门口办”
“以前办事要跑多个窗口、排好多次队,耗时耗力。现在一个窗口就能全部解决,效率非常高。”市民刘女士说。记者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看到,这里清晰地划分成导办服务区、业务受理区、群众等候区、自助办理区等多个功能区,并配备充电器、图书角等设施。
为打造“就近办”服务环境,河源积极推进政务服务“进一门、进一窗”,各县区累计整合11个部门的办事专厅至政务服务中心,市、县两级累计事项进驻率由原来的平均79%提升至90%以上。同时,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市、县两级无差别综窗受理事项由原来的平均660项提升至1010项左右,“一窗通办”让群众少跑路、更快办。
近两年,源城区埔前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可办事项从改革前的114项增加至1080项,实现社保、市监等高频事项“区事镇办”,服务范围辐射南片区10万名群众;东源县半江镇在市区设立“飞地”党群服务中心,库区外迁群众在市中心就能办理28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江东新区在高铁新城社区设立网上巡回法庭、诉讼仲裁服务窗口,推动企业纠纷处理时效从15天压缩至48小时内响应。
“原先很多事项镇里是没有审批权限的,大家都得往市里、县里跑,没个三五趟办不下来。如今镇里的综合窗口能办的事项越来越多,我们办事更加方便了。”市民叶先生感慨道。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动市级权限下放,按需推动市县镇事项前移,拓展更多政务服务网点,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从“跑市区办”“跑县城办”到“家门口办”,我市不断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政数、交通、社保、公积金等部门根据群众办事需求,推动130项政务服务事项前移至江东新区、河源国家高新区受理;市自然资源局谋划将不动产登记业务前移至源城区、江东新区和河源国家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各县区积极推动县级镇级事项逐级前移至镇、村,试点镇、试点村在改革后分别平均增加169、54项可办事项。
多项审批服务改革
企业群众办事更便捷
商品房首次登记等84个事项办结时间由3天压减为2天,抵押权登记等24个事项实现网上办理;有评估价的二手房交易办结时间从2天压减至0.5天,无评估价交易2天内办结;全面落实“受审分离”模式与“一窗通办”服务机制,保障审批流程公正规范……在“就近好办”改革推动下,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发生了新变化,办事指南简洁明了,窗口服务更加规范,审批流程更加透明,企业和群众办事越来越便捷。
不动产登记业务改革攻坚是我市坚定推进政务服务“就近好办”改革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市聚焦改革重点难点,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教育入学“一件事”自今年4月份上线以来,全市办理业务量6万余宗;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自2024年11月上线至今共办理2300余宗……“就近好办”改革以来,全市累计新增东源县开办温泉、和平腐竹生产加工(小作坊)、连平鹰嘴桃检测销售、紫金蝉茶经营全链条、江东荔枝葡萄加工销售等12个本地特色“一件事”落地实施。
今年5月,河源市聚芯源科技有限公司与源城区签订了“双容双诺三同步”直接落地双向承诺书,就项目建设的各项关键环节达成双向承诺。“现在开工门槛大大降低,项目启动更加迅速。”据该公司人事行政负责人刘捷婷介绍,以前拿地后要等各项审批办完才能动工,现在只要签订“双向承诺书”,凭回执就能开展场地平整、临电临水报装等前期工作。
在企业服务方面,我市围绕产业建设“大会战”目标,着重提升涉企服务能力,在市、县区大厅均设置企业服务专区,实现涉企服务事项100%进驻专区,同时积极推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工建审批服务上,河源市一级推出工业用地“带方案”供应和“完工即投产”措施,深化工建项目联合验收改革,推动联合验收办理时限由13个工作日压缩为8个工作日,减少企业投产时间和成本;全市推出13个高频“证照联办”事项,提升我市商事制度便利化水平。
随着“就近好办”改革的深入推进,企业和群众办事由“跑多窗”变为“进一窗”、由“找关系”变为“找窗口”。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政务服务,不仅让群众切身感受政务改革带来的获得感,也让河源营商环境“金名片”愈发亮眼。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