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丽萍:
注重情绪教育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本报记者 梁驱远 通讯员 邹菡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情绪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一名在农业领域奋斗多年的“新农人”,全国人大代表、和平县瑞丰种养专业合作社经理刘丽萍将“把情绪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作为今年两会建言献策的重点。
刘丽萍格外关注青少年情绪教育问题,源于她在履职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过去的一年,她时常到基层走访调研,面对面与不同年龄阶层的青少年交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她认为,情绪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在调研过程中,她发现当前不少学校、家庭在情绪教育方面存在不重视等问题和短板。因此,她建议把情绪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并融合家庭教育,共同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情绪教育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相对于心理而言,更容易被感知、被识别,也更容易被引导、被管理。所以,我们要以情绪教育为抓手,从学校教育体系出发,构建起科学、系统、有效的情绪教育体系,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帮助孩子们培养一个完整、健康、积极的内核,让他们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刘丽萍建议,要组织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制定情绪教育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把情绪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系统的情绪教育;要组织专家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情绪教育教材,涵盖情绪认识、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各个方面。“教材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情景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刘丽萍说。
同时,刘丽萍希望能加强情绪教育师资力量的培训,培养具备情绪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建立情绪教育评价体系,定期对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将情绪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确保情绪教育的有效实施。此外,通过加强家校合作,以家长课堂、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普及情绪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情绪健康,共同营造良好的情绪教育环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