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聚焦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
聚力城乡“一盘棋” 建言献策促发展
■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东源县顺天镇金史村。
■工人在和平县公白镇美塘村的福和乡村振兴花卉示范基地劳作
核心
提示
“全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高水平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运用市委“133”工作法,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加力提速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更大进展。
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聚焦“百千万工程”,围绕产业强县富民兴村、环境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等方面,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和工作经历,为推进河源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夯实乡村基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挖掘乡村发展潜力,提升综合实力,是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
“县、镇、村三级行政体制的健全及稳定,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保障,而实现这些保障是离不开经济基础作为支持的。”市政协委员、广东锦泰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思卿在自身工作过程中发现,河源部分乡镇的财力比较薄弱,财税收入低导致基层的工作经费无保障,工作推进困难。他建议,河源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工业及大型旅游业,为基层乡镇的发展赋能,提高财税收入。
随着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交通路网建设的滞后问题逐渐显现,成为制约文旅业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瓶颈。因此,加快县域交通路网建设迫在眉睫。市人大代表、河源市崇文中学教师潘石源建议,各县区应迅速制定路网升级规划,并上报市政府进行统一编制,确保路网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加速道路路网升级。此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路网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市政协委员、河源市东浩职业培训学校校长王云全建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用人优先、资源要素配置优先、资金安排优先、公共服务安排优先,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相关部门要提前规划,将建设用地规模和年度计划指标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大力倾斜,建立农业农村建设用地供地绿色通道,以破解产业融合的用地瓶颈;以产业链为核心,加大农业农村产业招商引资,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同时,规范村民利用自身特长开展农家乐食宿服务等方式,持续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建设和美乡村 提升人居环境“颜值”
干净整洁、美丽宜居,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最朴素的向往和追求。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焦重点区域、紧盯短板弱项,建诤言、献良策,助力人居环境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
市人大代表、河源市誉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远景建议,加强对自建房楼顶水塔安装申请的审核把关,针对自建房楼顶水塔安装制定统一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建筑风格、城市景观要求等,对水塔的安装位置、外观设计、颜色等进行统一规范;对于已安装水塔表面进行涂刷,或者安装装饰性外壳,提升其美观度,使其成为景观的一部分;鼓励企业研发和引进新型、美观、安全且环保的水塔产品,并推广应用先进的安装技术和工艺。
“在实施城乡风貌管控的过程中,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市政协委员、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曾惠华认为,不同的城乡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要注重因地制宜,尊重和保护地方特色,确保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确保建筑环境安全无风险的情况下,应保持其原有的特色和形式,并结合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这样才能既提升城乡风貌品质,又能保持和发展地方特色。
聚焦人居环境整治和城乡风貌提升,市人大代表、源城区埔前镇绿美生态服务中心办事员邓益军表示,应加强对典型村城乡风貌提升的指导和支持,通过统一规划和设计,促进典型村的建筑风格、景观布局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乡村风貌。同时,加强对典型村的文化挖掘和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市人大代表、连平县田源镇永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熊祥利认为,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要从根本入手,通过聘请保洁员、积分制、签订门前三包协议等多种方式,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包括全面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鼓励村民自觉地参与到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中来,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挖掘产业潜力 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如何推动河源产业发展,推动“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重点。
“要进一步提升河源农特产品整体品牌影响力,可以积极寻求与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的品牌策划公司合作,引入先进的品牌策划理念和推广策略。”市政协委员、广东绿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鑫建议,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创意的营销活动和多渠道的宣传推广,将河源农产品品牌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还应注重品牌集群的发展,形成品牌合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同时,加强品牌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经验和市场渠道,共同推动河源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代表、市民宿行业协会副会长黄汉忠建议,依托河源丰富的山、水、田、林、湖和温泉等资源,打造航空旅居康养小镇,推出低空快速出行便捷服务,承接粤港澳大湾区航空爱好者高端人群运动、度假订单。此外,还可以根据粤港澳大湾区银发群体和北方寒冷地区群众旅居养老、过冬养生等需求,将河源打造成为岭南旅居康养目的地;多维度大力推进“民宿+低空经济”文旅康养融合发展,通过加强规划建设、出台政策支持、完善基础设施等多种形式,实现低空经济与文旅康养产业的协同发展,为河源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市政协委员、河源市惠到万家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青华建议,通过整合全市特色农产品资源,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生产、销售、库存、价格等实时数据,促进信息透明化,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效率;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加大对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提升物流配送效率与质量;进一步培育供应链核心主体,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供应链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继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产品知名度与美誉度,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集群。
■组稿:本报记者 陈星 梁昕 谭绍丁 张平 邹茹玉 曾競 苏勇军 林梓楷 ■摄影:本报记者 黄赞福 肖斌 ■统筹:陈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