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
■本报记者 林梓楷 王亚娇
李建华 通讯员 吴昊
自推进“百千万工程”以来,源城区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成功破解一批制约当地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打造形成一批具有源城特色亮点的改革成果,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推动形成以改革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工业项目审批改革:
跑出企业发展“加速度”
去年9月28日,源城区工业项目“交地即开工、预验即试产、竣工即发证”全流程高效服务机制改革启动仪式举行。深圳市特区建工科工集团的特区建工钢构(河源)生产基地项目成为我市首宗工业类“竣工即发证”项目,为企业发展按下“快进键”。
“此次改革呈现‘减、联、便’三大特点。”源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减”的方面,源城区建立统一标准,大幅精简审批时限、环节、材料及跑动次数,将工业项目土地供应周期从约8个月压缩至4个月,“预验即试产”使企业投产时间提前约3个月,“竣工即发证”为企业节省至少10天领证时间。同时,制定工作流程图,确保审批流程规范高效。“联”则体现在多部门协同联动,通过建立工作群等方式,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积极探索系统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凝聚强大服务合力。“便”的举措更是贴心,为工业项目配备专人提供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严格执行一次告知、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个电话咨询、只跑一次的服务标准,有效解决企业办理过程中的难题,避免企业反复奔波。
此外,源城区“跨域办”服务范围已拓展至3省5区(县),包括深圳市龙华区、大鹏新区,惠州市龙门县,汕头市潮阳区,以及湖南省衡阳县等地,极大地提升了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农村集体经济改革:
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去年10月29日,《源城区聚焦三大环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案例成功入选由省委改革办组织遴选的《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
在产业发展方面,源城区坚持以特色产业为引领,积极打造“农业+”“工业+”“文旅+”等多元产业模式。“农业+”模式助力16个村通过发展种养、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工业+”模式成功引进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落户投产,创造超3600个就业岗位;“文旅+”模式充分挖掘区位和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在资源盘活方面,埔前镇大塘村、高围村等10个村巧用水库移民资金合作投资建设移民厂房,吸引河源丰田纺织有限公司入驻。同时,源城区统筹涉农资金和村集体富余资金入股河源国家高新区、源城区工业园有关项目,目前已有17个行政村参与。
自然资源供给机制改革:
塑造项目建设“新动能”
去年8月21日,源城区两宗点状供地项目——盆地农夫乡村产业发展中心项目、河源市楚韵研学农旅基地项目经批准正式落地实施,用不到60亩的建设用地,吸引1.5亿元社会资金投入,激活周边200亩土地潜力,为助推源城区“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打造了新样本、提供了新经验。
源城区能够用活“关键一招”取得全市“头彩”,此前创新建立的“源城区自然资源要素诊断机制”功不可没。该机制通过《报告单》全面诊断项目用地规划情况,精准找出土地手续办理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有效加快了土地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速度,节约了行政成本,提升了政府决策和审批效率。截至目前,源城区已出具《报告单》104份,为项目用地问题提供了科学准确的解决思路。
政务服务改革:
做优发展“软环境”
“以前,应付各种执法检查就消耗了企业大量的精力。”源城区一制造业公司反映。
针对企业反映的重复执法问题,源城区安委办发布《全面推行工业企业“综合查一次”工作指引(试行)》,建立“综合查一次”工作机制,凝聚执法合力,提高执法效能,避免对企业的重复执法和多头执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
在源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工建窗口,市民梁女士办理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合格证核发业务时,因土地产权归属不清陷入困境,工作人员暖心引导其至“兜底”窗口。
“兜底”窗口是源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创新设立的服务方式,目的是通过这一“小窗口”解决“大民生”问题,为办事遇阻的群众提供贴心帮助,确保政务服务无死角。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