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区上城街道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微改革
“街访夜谈”听民意解民忧
■本报记者 林梓楷 李建华 王亚娇
“不到一个月,南湖公园乱倒垃圾问题解决了。”“大家晚上聊个天就能解决问题。”……夜晚,源城区上城街道的居民走出家门,与街道的党员干部围坐一起,共话民生。这是上城街道创新推行的“街访夜谈”活动,以“促膝谈心”的方式,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让基层治理工作焕发出新活力。
自2023年底以来,“街访夜谈”活动有力推动街道基层治理工作实现“三大转变”:“群众上访”变“干部下访”、“被动解决”变“主动服务”、“应急处突”变“常态预防”。这一特色做法是上城街道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微改革的生动实践,得到市委政法委高度认可,并以此为基础在全市推广“平安直联”活动。
“街访夜谈”
让群众和党员干部
“双向奔赴”
“‘街访夜谈’打破了传统的‘群众上访’模式,改为‘干部下访’。”上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23年底开始,该街道、村(社区)党员干部们,利用夜晚时间,走进廊桥凉亭、公园广场、码头渔船、居民小区等场所,倾听居民的心声,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一来,反映问题渠道更多、沟通成本更低、办事效率更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群众和党员干部对“双向奔赴”都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群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与关怀,党员干部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
为了让“夜谈”更有成效,上城街道还制定印发《上城街道“街访夜谈”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每月固定召开6次以上的集中夜谈会。同时,还要求党员干部们在活动前做足功课,提前预判热点问题,分析矛盾纠纷,带着问题倾听民意,确保每次“夜谈”都能精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三办一反馈”
让“问题账单”变为
“幸福清单”
“下角社区竹园楼外墙瓷砖出现松动和脱落,存在安全隐患。”去年3月夜谈会,在群众对楼房安全问题提出担忧之后,工作人员立即赶往现场查看,并做好警戒措施,还根据“三办制、一反馈”问题处置机制,迅速协调建筑企业到现场研究整改措施。日前,竹园楼外墙瓷片已完成初步整治工作。
“三办制、一反馈”问题处置机制,即:简单问题现场办、复杂问题分类办、疑难问题包案办,对办结的事项及时向当事人反馈,开展满意度测评;对未办结的问题,说明原因并反馈工作进展,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该机制的长期良性实施,确保了“街坊夜谈”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将街道“问题账单”变为“幸福清单”。
“居民反映小区路灯坏了,干部现场联系维修人员,很快路灯就重新亮了起来。”上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那些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干部们绝不拖延,当场给予回复和建议。对于专业性强或需要调查核实的问题,会第一时间转交至街道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办理,并建立问题清单明确完成时限。
“最棘手的还是‘疑难问题’。”上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说,遇到街道职能范围内无法解决的事项,该街道会组建工作专班,积极对接协调市、区直部门。下围村居民反映的就近入学问题,该街道联合区教育部门召开专题夜谈会,开展适龄儿童摸底调研,多方协调,最终解决了近50名适龄儿童的入学难题。
“二三四”工作法
让夜谈既有“温度”
又有“进度”
为了深化“街访夜谈”活动,上城街道推出了“二三四”夜谈工作法,即在每次夜谈会上党员干部必须做到“二听、三做、四促”。同时,该街道还紧扣中心工作,探索“1+N”工作机制,将“街访夜谈”打造为政策讲解微课堂、纠纷调解微平台、群众诉求微窗口等多个功能的集合体。
此外,上城街道还拓宽服务渠道,探索“街访夜谈”2.0 版本“网格夜话”,鼓励党员干部走进背街小巷、居民家中,了解他们最真实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服务。
自“街访夜谈”活动开展以来,上城街道、社区党员干部与群众座谈、漫谈78场次,参与人数达2100多人次,走入群众家中收集意见建议232条,累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47个。12345热线诉求同比下降11.24%,矛盾纠纷同比下降147.14%,信访案件同比下降280%。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