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落细处” 温情服务暖人心
截至9月末,我市投放“零钱包”1.52万个、推出192种养老金融产品
□本报记者 陈思芬 通讯员 邱嵩
市区坚基购物中心一楼服务中心“零钱包”兑换点,不时有市民前来办理零钱兑换业务。“需用现钞时,换零钱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现在有了这个‘零钱包’兑换服务,真方便。”市民张大爷说。
“零钱包”服务是我市金融机构针对老年人群体在数字支付方面存在困难推出的一项贴心金融服务。该项服务于今年4月底开始实施,全市16家银行机构营业网点均开设“零钱包”兑换服务。“零钱包”金额有200元和300元两种,包内含有一定张数的20元、10元、5元和1元纸币,切实帮助老年人弥合“数字鸿沟”,无须再为复杂的数字支付操作而烦恼。截至9月末,我市金融机构累计投放“零钱包”1.52万个。
“零钱包”服务是人行河源市分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创新多样化金融产品,用心用情写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缩影。在当今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群体的金融需求,成为金融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市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等措施,不断提升养老金融服务的温度与质量,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更加贴心、便捷的金融服务。
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截至9月末,我市各银行机构累计推出192种具有养老属性的理财、储蓄等金融产品,累计购买额高达3.07亿元。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投资选择,还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预期,通过优化产品设计、降低投资门槛、提高收益稳定性等措施,让老年人在享受金融服务的同时,也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除了金融产品创新,我市金融机构在服务环境的优化上也下足功夫。截至9月末,全市340个银行网点均已完成适老、亲老化改造,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服务环境。无障碍通道的建设、助听器、放大镜、轮椅和医药箱等硬设施的配备,以及上门服务、特殊代办等软服务的提供,充分体现了金融机构对老年人群体的人文关怀和细致入微的服务态度。“这些措施不仅有效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金融需求,还让他们在服务过程中感受到了满满的温暖与尊重。”市民刘阿姨说。
在养老产业信贷投放方面,我市金融机构也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河源市森佳电声科技有限公司是老年人手机、收音机、播放器等制造业企业的重要上游生产厂家。今年4月下旬,建设银行河源市分行得知该公司购买生产原材料“囊中羞涩”,存在较大融资需求。为此,该行积极与企业负责人沟通对接,根据合适的信贷产品,提出最优解决方案。在对企业资质考察和评估后,该行帮助企业通过线上渠道顺利申请到信用贷款额度200万元。该笔贷款的发放,为企业后续经营生产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我市金融机构不断健全养老产业金融服务,不断提升“银发”群体获得感、幸福感。截至9月末,全市养老产业贷款余额9836.86万元,同比增长111.18%。通过信贷资源优化配置,有效促进养老服务提质增效。金融机构在政策引领下,越来越关注养老产业,为养老机构的建设、运营以及养老服务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助力我市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