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进一步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
为困难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江东新区临江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社工和江东新区社会事务局工作人员走访慰问低保户 周慧荷 摄
□本报记者 周慧荷
编者按: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今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扎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力有序推进“十件民生实事”各项任务,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好办实、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当前,市“十件民生实事”进展顺利,部分事项已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为回应群众、读者、网友对民生实事的关切,本报特推出市“十件民生实事”盘点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过越有奔头。”近日,家住江东新区临江镇塘排村的特困户龚小林(化名)由衷地感慨道。从今年1月1日起,我市对城乡低保特困标准再一次提高,龚小林每月可领取1386元的救助金。自从享受到特困供养政策,他的烦恼少了、笑容多了,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继续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是2022年我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今年我市继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把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866元、606元,城镇和农村低保补差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54元、300元;城镇和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386元、970元。与2017年相比,城镇、农村低保特困标准增幅分别达到50%和52%。目前,该项政策已经全面落实到位,为困难群众托起了“稳稳的幸福”。
保障有力让困难群众
重燃生活希望
今年49岁的陈立远(化名)是江东新区临江镇塘排村人,十几年前因患有肝硬化,让原本富足的家庭陷入困境。生病后,作为顶梁柱的陈立远再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全家的生活重担压在他的妻子身上,除了日常基本生活开销,还得供养5个孩子上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
“村干部和村里的社工得知陈立远的情况后,迅速入户进行核实,并反馈给民政部门,帮助他们一家办理了低保,为其家庭落实整户农村低保政策。”临江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社工利丽娜告诉记者,如今陈立远一家每月可以领取低保金3129元,补助一次性到卡,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党委、政府一直很关心我们,让我们很感动。现在家里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孩子们可以安心读书,我平时吃药和护理的开支也可以维持,对生活也重新燃起了希望。”陈立远感激地说。
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为群众幸福“加码”
像陈立远一样纳入保障政策、重燃生活希望的受益群众还有很多。今年以来,我市民政部门聚焦群众关切,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政策机制,坚持应保尽保、公平公正、动态管理的原则,持续推进困难群众救助提标扩面,打通服务困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效兜住兜牢兜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强化社会救助保障工作,我市实施了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家庭生活状况综合评估的双核查机制,对在保对象每半年落实一次信息化核对,深入开展入户调查,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同时,建立主动发现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加大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力度,开展部门数据共享比对,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对陷入生活困境的群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相应的救助政策,为群众幸福“加码”。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全市共有低保对象75651人,特困人员12849人;共支出低保金25079万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8881万元,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费360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