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强民生实事资金保障
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市图书馆,学生正在阅读书籍。肖斌 摄
○本报讯 记者 雷宇烁 2022年是我市开展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第二年,也是承上启下、提质增效至关重要的一年。记者昨日从市财政局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全力统筹资金投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在改善人居环境、发展民生事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出实招、见行动,加快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再上新台阶。
“双减”政策实行后的第一个暑假,博物馆、图书馆成了学生喜爱的“打卡地”;太平古街人来人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文明出行与文明出游蔚然成风;农贸市场、老旧房屋装饰一新……市民对公共服务和升级后的基础设施十分满意,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离不开我市用“真金白银”支持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努力。
在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我市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本级预算安排、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等方式,多渠道统筹城市建设资金,支持业务部门开展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进一步提升河源城市形象,为市民提供更加宜居的人居环境。2022年,争取中央、省级及地方债资金7743.23万元,助力全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安排资金919.6万元,支持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工作;筹集城市生态水环境治理资金1070万元,推进市区污水处理项目实施运行;下达资金1000万元搭建全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有力营造安全的环境。
在加快发展民生事业方面,我市落实好各项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政策,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持续为民办好事、办实事。2022年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共141.61亿元,同比增长1.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2%,切实兜牢全市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在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我市强化文化产业资金保障,全力打造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2022年,市财政部门统筹安排资金5581.89万元,主要用于补贴市直“三馆一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开发保护利用红色革命遗址及保障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日常工作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
